“送老人去养老院就像送小孩去幼儿园一样,他们慢慢就习惯了”

2025年02月10日16:30:29 育儿 9758

在养老院,姐姐几乎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

奶奶躺在床上,身体插着胃管,很难再倾吐具体的字眼。大约七年前,姐姐第一次见姐夫的奶奶时,她就躺在这张床上。小小一具身体,神志已经不清。每次探望,都说不上几句话,老人已经不记得自己是谁,何况是床前的孙辈。

约莫十几分钟过去,该说的话讲完,礼数尽到,姐姐和姐夫离开。

过去几年,姐姐目睹奶奶的身体日渐萎缩,变得越来越瘦,只占据病床的一角,“看着很可怜。”每次探望时带的礼物也成了难题。因为奶奶无法进食,水果也几乎吃不了,他们只好嘱咐护工将之与牛奶一同用破壁机打碎。但护工是否真的做了,他们也不知道。

每个农历新年的初一,姐姐和姐夫都会去两间不同的养老院探望——一间住着姐夫的奶奶,一间则住着姐夫的姥姥。姥姥住的养老院与奶奶截然不同,位于城市的另一端——一间主打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两栋楼,一栋是康复医院,另一栋住着二百余位老人,被划分为自理、半自理和失智三类。

我问护工具体如何划分。“半自理的人属于功能性退化,比如腿不能走,但可以自主吃饭;也有的老人神志不太清楚,经常忘事,但可以自理。我们会把自理的老人们安排在一个房间,半自理的老人们安排在一个房间。”她答。

姐夫的姥姥住在7楼的半自理区。住进养老院之前,姥姥的女儿们为她请了一位住家保姆长期照料。新冠大流行期间,姥姥摔断了腿,只能依靠轮椅活动。保姆推辞说照顾不了,女儿们商量后将姥姥送进了养老院——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更隐秘的则是,过去几年,姥姥花了大笔钱买保健品,家人如何劝都不行。住进养老院后,姥姥终于没有机会花钱了。

“送老人去养老院就像送小孩去幼儿园一样,他们慢慢就习惯了” - 天天要闻

姥姥住的养老院,每日的活动安排(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王佳薇)

姥姥住的养老院算是本市规模较为高档的养老机构。10层高的建筑内有专门的多功能厅、图书阅览室、健身室、棋牌室、心理咨询室等等。室内的走廊宽敞、明亮,没有异味。因为收费高昂,护工的流动性相对较低。而另一边,姐夫隔三岔五就要更新电话簿里记下的护工电话。

2021年河南水灾期间,姐夫与奶奶住的养老院失联,他打给彼时照顾奶奶的护工,对方推脱,“我已经不在那干了呀。”后来姐夫辗转了好几道关系才重新联系到养老院,得知奶奶已被安全转移。

和姐夫一起探望长辈的几年间,姐姐感慨两边老人境遇的殊异。最初住进养老院时,姥姥有些许不情愿。与多数老人一样,恐惧“没人管她”。头几年探望时,姐姐记得老人总不舍得他们离开,但渐渐地,姥姥习惯了养老院里双人间的生活。她原先住的二女儿的房子也被卖掉了。2025农历新年,一家人团圆饭吃罢,姥姥便嚷着要回养老院。

而奶奶住的房间则是标准的八人间大通铺。姐姐每次去,都能听见隔壁床铺传来的呻吟声和叹息。“睡不睡得着也不好说,人没有一点生活质量。”几番对比下来,姐姐觉得“一边真的是在养护,另一边是在熬。”

住进养老院的老年人最需要什么?曾在昆明养老院调研了一年多的人类学者葛玫发现——是关心。“接到电话或有人来探望,感受到关注和关照。老人们说,尽管家属以外的人也能提供‘关心’,但这种情感关怀更希望由亲人来提供。”

年初八,我去拜访一家私人养老机构。在那里认识了张卫东。他52岁,在养老院工作前曾在保安公司待过,也在工厂打过工。在他的带领下,我参观了所有房间,每走进一个房间,屋内老人的目光便迅速从电视机转移到我身上,并问工作人员——这是谁?

“送老人去养老院就像送小孩去幼儿园一样,他们慢慢就习惯了” - 天天要闻

这间小型养老机构开了近三年,一层住满了老人。天气晴好时,能够自理的老人会坐在户外看电视、做广播体操(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王佳薇)

这间养老机构位于一条胡同内,由一座旧旅馆改建而成。一层办公室内的监视器上,切割好的16个矩形方块完整掌握了不同房间里老人们的动态:九十多岁的李奶奶坐在轮椅上,腰间绑着束缚带,以防她乱走跌倒;七十多岁的老张常年卧床,护工为他擦洗身体,翻身时他就赤裸着出现在屏幕中;53岁的陈总是院内最年轻的一位,患了脑瘤,花了一百多万治病,还是没好,现在和他的母亲住在一个房间。

张卫东告诉我,养老院里的老人多为附近住户。九十多岁高龄的李奶奶子女已年过七旬,力不能及,只好将老人送进养老院。而养老院大多数老人的情况无外乎是: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还要上班的中年人只好将生活无法自理的长辈送进养老院,每周或每月探望。

成立三年多以来,这间养老机构人数最多时接近三十位,几位老人没能熬过新冠,如今人数稳定在二十三四位。收费标准同样是依据老人的自理情况,以及是否有保险而定。为了多收一名老人,面对没有养老保险的老人,养老院有时会酌情降低收费标准。

“送老人去养老院就像送小孩去幼儿园一样,他们慢慢就习惯了” - 天天要闻

每个老人住进养老院前,都会由家属自检自查填表。作为养老院一方,张卫东说,“我们更不希望老人出什么事。”(图:南方人物周刊记者王佳薇)

“在我们这种小城市,一个月工资两三千,把父母送到养老院也是这个数,不如不上班在家照顾老人呢。”张卫东遇过一个老人,三个子女商量着轮流照护,每人负责四个月。老人的几个孩子家庭情况不一,有人是固定上班族,只能外包照顾;有人无业在家,支付不起养老院的费用,于是轮到他照顾时,便又将老人从养老院接回家中。

“这样折腾老人,他没有抱怨吗?”我问。

“抱怨啥呢?就像小孩进幼儿园一样,送进去了,他们慢慢也就适应这种生活了。”张卫东说。

(张卫东为化名)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原祈

责编 李屾淼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是女儿是妈妈2》解锁母女关系的治愈密码 - 天天要闻

《是女儿是妈妈2》解锁母女关系的治愈密码

湖南卫视、芒果TV推出的代际沟通节目《是女儿是妈妈2》将于5月11日上线。黄圣依和邓传理、李嘉格和薄永霞、陈梦和逄敏、程潇和梁爱群四对性格迥异的母女,携手踏上一场只属于母女的率性“出走”,她们在过程....
机构大规模调仓!?年度确定性机会来了? - 天天要闻

机构大规模调仓!?年度确定性机会来了?

免责声明:本文是个人日记,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有观点, 仅代表个人立场,不具有指导作用 各位股东好:最近我们“圈友群”气氛越来越好,原因无他:我们已经连续3天新高了。我们实盘也顺利录得新高。都知道欢乐的日子都是短暂的。那么,问题来了,这次行情能持续多长时间呢?01其实,今天我们“实盘”能继续上涨,我是...
校门口的镜子:妈妈的形象如何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 - 天天要闻

校门口的镜子:妈妈的形象如何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

作者 | 张可沂伽放学时分,校门口的奶茶店总上演着微型人生剧场:妆容精致的林妈妈被女儿同学误认为“姐姐”,而穿着家居裤的王阿姨则被儿子要求“以后别来接我”。这些场景折射出一个教育真相——母亲的形象管理正在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
爸妈每天多说这2句话,孩子内心越来越强大 - 天天要闻

爸妈每天多说这2句话,孩子内心越来越强大

大家好,我是辣妈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有,有时候,我们随口一句简单的话语,就能在孩子的心中埋下强大的种子,让他们的内心越来越坚韧。爸妈每天多说这2句话,孩子内心越来越强大!这两句话,就是这样的魔力源泉。 “我相信你可以”这句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无尽的鼓励和信任。信任不是廉价的夸赞,而是对孩子潜能的“庄严托...
李佳琦回应妈妈直播带货:她说她正是拼的年纪 - 天天要闻

李佳琦回应妈妈直播带货:她说她正是拼的年纪

5月5日,美腕旗下“所有爸妈的幸福家”直播间开播,知名网红主播李佳琦的妈妈李文利受邀参加直播。据悉,李佳琦近日在直播中表示,“我妈现在当主播了,你们跟我妈说一下,让她就是严谨讲话,因为我妈比我还夸张……”他展示直播间画面并称他妈妈在卖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