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孩子们也挺难的,一进入初中和高中,课业压力本来就很大,每天回到家里,还要忍受中年父母们日复一日,好像永不止歇地唠叨和抱怨。
而且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身体会因为成长而发生剧烈变化,但是很多突变和生理问题,不但孩子不好意思问父母,父母也不好意思给孩子明说。
这就更加造成了,孩子心中的烦躁和困惑,无时无刻都在滋生和蔓延。
确切地说,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总是处于“半依赖”和“半独立”的状态之间。
你感觉他做事情、看问题都很有主见,好像是长大成人了,但是他又总是无时无刻地,在细枝末节的地方,需要大人的引导和协助;你感觉他就十来岁,只不过是个孩子,但是青春的孩子,又总能在你毫不在意的时刻,使你感觉惊喜、恼怒和失望。
或者说,初高中阶段的孩子,实际上正处于一个“精神断乳期”。
一方面,这些孩子自以为对万事万物都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并且极度渴望和需要用自己长久以来形成的那一套价值观念,来解释、诠释和论证。
另一方面,孩子们自以为的成熟和圆滑,实际上在大人眼里,依然意味着简单和幼稚。
但是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情绪和心理,无时无刻都在青春期孩子的心里打转,既让他困惑不堪,又让他容易变得敏感易怒。
那么对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父母到底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并积极帮助他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和成长中的困惑呢?
首先,父母要控制自己的唠叨次数。
曾仕强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当父母有事没事就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的时候,孩子迟早会把你的话当成是耳旁风。”
事实也证明,等孩子成长到十来岁,步入初高中和青春期阶段的时候,孩子们自己在心里,是有一套自以为滴水不漏和科学合理的逻辑体系的。
符合他想法的,他会套在这套逻辑道理中;不符合他想法的,他就算是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也要用他头脑中那一套道理,来解释、转化和论证出来才肯罢休。
而有些父母,等孩子都进入青春期了,还在整天讲大道理,显然是低效和无用的。
因为你是就事论事,完全不了解孩子心中的那一套道理和他的头脑中的想法。
那么你单纯说那些大道理,而且本来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情,你却不厌其烦地时时刻刻都在重复啰嗦。
你们说孩子能不烦吗?
其次,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意见。
比如孩子对你说过的悄悄话,放在抽屉里上了锁的日记本,偷偷和同学间传递的小纸条,还有孩子们之间那些若有若无,脆弱不堪却又无比美好的小心思,乃至于在身体、心理和生活中的小秘密,都是需要作为成年人的父母,用心去呵护和保护的。
尤其是对于男孩,本身比较沉迷于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发展,那么他在青春期阶段,毫无疑问会在头脑和意识中建立起一套自以为放之四海皆准的大道理。
那么我们在碰到亲子沟通出现分歧和问题的时候,就一定要允许孩子和我们讲道理,看看到底谁能说服谁。
而实际上,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从观念有冲突,到允许孩子说话,聆听他的辩解和观念,再到大人和孩子达成共识,相互理解和认同,这不正是亲子沟通时的绝佳状态吗?
最后,给孩子适当的自由,不是完全放任不管。
毕竟就算是十来岁的孩子,即便是他的生理和心理全都已经趋于成熟了,但是他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难免还是带着单纯和幼稚的痕迹。
所以说,我们可以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尽量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但是在处置不当和心有疑虑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言简意赅地,给孩子点明其间的道理和关键,提出你的想法来供他选择和借鉴。
只有如此,父母和青春期孩子之间,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情感联系和纽带,并且在亲子之间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
最起码达到,遇到小事情,孩子自己能够解决;碰上大烦恼,孩子会想到找大人商量的效果。
总之,青春期阶段的孩子,其心理和观念,始终处于“半依赖”和“半独立”的状态之间,家长只有努力认清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并通过尊重理解和充分沟通的方式来真正赢得孩子的信任和认同。
亲子之间的感情,才不会因为青春期的跌宕起伏,而变得矛盾重重,甚至是形同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