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個人投資筆記,不作為投資建議。
前言:本文仍然圍繞消費品撰寫,工業品選股思路可以套用。
好公司必須有好產品,好產品是飛輪之「輪」。
一般消耗性消費品都是傳統產品形態,供個體消費,消費完就不存在或不復完整形態了。
像淘寶、微信等電商、社交APP屬於互聯網平台,也是一種新型的產品形態,不同在於可以同時供多人消費,消費完還在。
消費前者,我們一般要付出可計量的金錢,消費後者,我們一般要付出不可計量的時間。從生命長度有限的角度來講,消費後者我們可能在承受比想像更大的成本。理解機會成本的朋友都能理解這個觀點的信息含量。世界這麼大,都想多看看,但是使用互聯網平台的時間越多,我們離真實自然世界就越遠。
筆者一直認為,短視頻APP這樣的平台在某種程度上不是這個世界的福祉,是資本的成功,是社會的災難。金錢定義世界,很悲催。
延展一下,我們的注意力是這個世界上最稀缺的資源,用互聯網平台不用直接付費,但在使用平台的時候我們無償貢獻了注意力資源,平台再拿這些注意力資源去做變現或交易。譬如廣告變現,羊毛出在豬身上。
為了便於表述,後續行文舉例我們進一步把產品約束到傳統消費品形態。作為一個框架,工業品、互聯網消費產品後續都可以參照這個思路獨立討論。
先還是直接表達觀點:好的產品必須具備三個屬性,即剛需、高頻、「高毛利」。
一是剛需。
好產品必須有剛性需求。
什麼是剛性需求?就是非用不可,不用不行。
生活中有什麼消費是剛需呢?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剛需。就這幾個字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好幾個幾千億市值公司的身影,剛上市的金龍魚,市值早已上天的海天味業。在大部分國人的廚房裡,如果看不到這些品牌標籤,其實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幾百億市值的更是不甚其數,恆順醋業、安琪酵母、涪陵榨菜,等等。剛需嘛。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大眾剛需,還有一類產品擁有小眾剛需,比如高端調味料千禾味業。要提示下,不是大眾剛需才值得投資,小眾剛需就不值得投資,是否值得投資還要結合消費頻次、毛利等另外兩個屬性綜合評估。
我們來舉個小眾剛需的例子。
神州人情為重,交杯換盞感情深。大家看看白酒的估值,全部都是飛天型走勢。
無論多少人喝白酒,任何一個白酒品牌本質上都是在經營一個相對大眾來說小眾的市場。
正宗的飛天商標只有茅台有,所以茅台值兩萬億,未來可能還能值十萬億。為什麼呢?邏輯就是茅台是喜歡喝茅台的那個小眾群體的剛需,供不應求,直銷,提價,連帶產能擴大意味著未來發展空間還很大。此外,小眾稍微高頻一點,或者小眾稍微再大眾一點,對於貴州茅台的產值和利潤來講都是巨大的邊際增量。看到這點是理解茅台估值的關鍵。
劃個重點:好的產品必須是一部分消費群體的剛需。
世界這麼大,人這麼多,一個看起來很小很小比例人群剛需加總的量其實是很大的。
二是高頻。
接著說,大眾也好,小眾也好,如果都只消費一次兩次三次,這個加總的量即使很大,但是持續性不夠,不符合我們對優質公司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咋辦?看消費頻次。
剛需是必須要用,高頻是用了還得用,還得經常用。
好的產品消費頻次一定要高。東西再好,價格再貴,消費頻次低,意味著市場容量總有看得見的天花板。
比如空調,這玩意就不是高頻消費物件,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格力為什麼走到今天感覺很疲憊,就是因為最主要的產品消費頻次實在是低,七年八年十年一般不換空調,其他產品量又還沒起來。現在市場上普遍期待格力的智能裝備,本質上來說也不是高頻購買的工業產品,做光刻機的阿斯麥產品再牛,從市場和估值層面跟蘋果這樣的消費品公司也沒法相提並論。格力的估值雖然近期在回升,更多的是參照市場在提升,而不是戰略轉型和當前主力產品消費屬性發生了本質變化。市值到了四五千億的關口,僅靠空調產品顯然是難以支撐市值的進一步提升了。不是說空調不好,而是消費頻次太低了。估值回升最多只能說市場相信高瓴和董大姐極有可能想到轉型的辦法。
手機就不一樣,兩三年最多三四年一個更換周期,相對空調、電視來說就是高頻消費。筆者一部手機最多用過五年,感覺卸任直接丟進博物館可以當文物了。最短的用了半年不到,七千多買的,掉地上碎屏了懶得修,工作一天不能斷,馬上就又買了一部四千多的湊合。沒辦法,這就是剛需+高頻決定的。
從這個角度來講,華為被打壓的背景下,雷布斯的小米集團王者之相越來越清晰。當然,華為不被打壓,小米也在頑強拼搏,道路是正確的,中國工業智能製造急先鋒。雷軍的志向有異於常人,從設計、製造到消費電子,深度布局物聯時代,是個戰略家。
食品飲料更是高頻,慢性病用藥也是高頻,天天都要用。可口可樂、農夫山泉,都是天天見的高頻消費飲料產品,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用藥也是已經確診的患者每天離不開的,當然這裡面多了醫藥集採的因素,評估起來要複雜一些了。
三是「高毛利」。
產品有剛需,消費也是高頻,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
非也。
還必須有「高毛利」。筆者特意打了引號,這個毛利相比較一般會計學意義的毛利有點不同,優化一下,就是產品銷售收入減去產品直接成本減去產品銷售費用。
一般來說第一個減法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毛利。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行業可能存在毛利、銷售費用雙高的偽「高毛利」陷阱。比如,生物醫藥產品直接製造成本都不會太高,毛利很高,但是對應的銷售費用也很高,那這個就要客觀地看,只有減去銷售費用的費後毛利才有評估價值。能夠很容易觀察到的是,相對收入規模來說,一般醫藥生物企業的凈利潤絕對值都遠遠低於銷售費用,高毛利都被銷售費用吃掉了。動輒幾十個億的銷售費用,非常非常嚇人。當然,這個話題是「皇帝的新裝」,知道的都知道怎麼回事,筆者從來不認為板子應該打在醫藥企業頭上,他們本身都是政策、市場環境下的弱者,解決這個問題最終還是要看醫療行業政策進化方向合理性和進化速度了。
擁有真正高毛利屬性的產品很容易從市場現象去判斷,找到這些特徵基本就對了:好賣,不愁賣,無限接近於賣方市場。
賣方定價,賣方決定銷售數量,賣方掙設定的利潤水平下的利潤。
當然賣方市場的賣家也會審慎決策,哪怕市場上只有一個賣家,它也必須考慮政策管制問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允許自由市場存在的前提是要保障社會共同福利。這個度的把握更多是心理問題。
企業做得太好了,利廣天下,就會有更多的監管措施等著。反壟斷與規避反壟斷,是大企業必須面對的課題。
國內曾經有一家企業差點就賣身成功,被商務部以反壟斷名義終止被併購,結果走向窮途末路,它就是悲催的匯源果汁。
傳統消費品產業並不存在太多壟斷與反壟斷問題,壟斷收益高了競爭自然而來,匯源遭遇了不懂行的管制,是時代的犧牲品。互聯網反壟斷則勢在必行,是因為行業擁有自然壟斷趨勢,一旦自然壟斷就如同形成一條條交通主動脈,不反壟斷用戶、消費者幾乎毫無掙扎餘地。比如如今如日中天的支付寶、微信支付、微信,都是如此。互聯網平台做大了之後本質上已經由單純的市場自定義產品演變為社會公共基礎設施的一部分,面臨更強監管是必然的。
大A股最具備高毛利屬性的產品有幾個呢?
別的都可能觀點各異,到目前為止,貴州茅台應該公認符合這些高毛利的描述。這是為什麼這麼多年,最具傳奇性的投資標的就是貴州茅台,其他白酒兄弟很大程度上是討了貴茅的好,畢竟2000多的市場零售價和普遍幾塊幾十塊錢的成本之間,給大批白酒同行留下了足夠多的市場表現空間。
貴州茅台的成功既有歷史原因,更取決於歷任經營管理層正確決策及心無旁騖耐心耕耘,這可能是筆者相較於市場不同的觀點。天時利地人和造就茅台的獨一無二。
筆者不投資酒類公司,以上僅作為舉例使用。筆者不投白酒,並不否定酒類公司的財務投資價值。
最後把三個屬性的關係捋一捋:
剛需是前提,是基礎。沒有剛需,就沒有高頻次,更沒有高毛利。偽需求產品要賣出去,意味著高銷售費用,毛利再高也沒有用。
高頻是持續收入的保障,是剛需的層層疊加。
高毛利是剛需+高頻基礎上獨特品牌競爭力的體現,俗稱品牌溢價,掌握了定價權就如同手握高毛利大門的金鑰匙。
股票投資優選剛需+高頻+「高毛利」產品公司,耐心發掘好標的。
註:筆記於2020年11月15日,首發於「摩天投資筆記」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