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這個事情出了之後,王傳福之前的發言含金量愈發凸顯。什麼發言呢?前兩三年,王傳福在一個活動上說,現在搞無人駕駛都是噱頭,都是騙人的。他早就指出,汽車目前能實現的,是高級智能輔助駕駛。比亞迪現在研發的天神之眼,就是高級智能輔助駕駛系統。你會發現,當所有新能源車企都在搞所謂的智能駕駛、無人駕駛時,只有比亞迪在潛心研究三電系統,王傳福的思路完全正確。等到三電系統做得成熟了,比亞迪才大力發展智能輔助駕駛系統。
今年,比亞迪推出了天神之眼,還實現了智駕平權,上到幾十萬的車型,下到幾萬的海鷗、海豚,都配備了這個系統,真正做到了智駕平權。這樣看來,比亞迪才是人間清醒。比亞迪一直強調,安全才是電動車最大的豪華。從一開始,比亞迪的策略就非常明確。為什麼比亞迪選擇磷酸鐵鋰電池路線,而不是三元鋰電池路線呢?這是由電池原理決定的,磷酸鐵鋰電池更安全,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大,但安全性較差,這是其本質特性。
小米出事之後,特斯拉中國區高管也表示,安全放在第一位。現在大家突然意識到,電動車安全才是關鍵,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真的沒用。首先要把三電系統做好,其次要明確告訴消費者,這是高階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能幫助我們應對人為反應不及的情況,比如突然出現車輛或障礙物時主動剎車,在高速上我們疲憊時輔助駕駛,但它不是完全取代人駕駛,而是輔助我們更好地駕駛。
這次小米事件,給消費者和廠商都提了個醒。對廠商而言,接下來宣傳時要注意方式。我們看到,現在幾乎所有廠商都把智駕宣傳得很突出,而在不太顯眼的地方才提醒消費者要自己把握好方向盤,不能大意,這容易誤導年輕消費者。就像這次的女司機,她是大學生,拿駕駛證大概兩三年,估計開車次數不多,又是小米忠實粉絲,結果出了問題。她盲目相信智駕,對車也不太了解,車是男朋友送的,到手時間不長。這一代年輕人在電子產品時代長大,受智能手機影響,容易盲目相信電子產品,所以才出了事。很多廠商應該反思,宣傳時是否應更著重說明問題,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王傳福還說過,110 多萬個工況,無人駕駛如何解決?相關設備又該怎麼做?目前靠攝像頭、激光雷達加 ai 的方案,能真正實現無人駕駛嗎?不能。比如某品牌宣稱的無人駕駛,其實後台有安全員,一個安全員能控制好幾台車,解決車輛 ai 系統無法處理的問題。當 ai 系統遇到解決不了的工況時,後台安全員會遠程操控車輛。所以,目前無法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而且短期內很可能也無法實現。因為當前硬體水平有限,除非未來硬體有重大突破,或者出現更強大的 ai,才有可能解決,但短期內真的難以做到。所以大家不要盲目相信無人駕駛,它無法應對所有工況。
我建議,如果自己的車有智駕功能,或者借用別人的車,一定要了解該車智駕版本的水平,清楚它能識別什麼、不能識別什麼。在電車時代,我不建議借別人的車開,若借了,千萬別用人家的智駕功能,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其智駕處於什麼水平,能應對哪些工況。使用智駕功能時,一定要按法律要求,雙手緊握方向盤,眼睛盯著路況,隨時應對突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