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創力這家公司,混得真有點慘。
那時候跟華為合作,訂單多到數不過來,一年25億美金往兜里揣,日子過得別提多滋潤。
結果,它卻趁著當年華為正被美國制裁,背後捅刀子,扣了華為7億的貨,擺明是落井下石。
現在呢?報應來得太快,華為直接把它踢出供應鏈,訂單沒了,業績崩了,2020年把工廠賣了,也才得3.68億。
它為什麼混成這副模樣?它跟華為又有怎樣的恩怨情仇?
文案:鳳梨 編輯:鳳梨
時間倒回到2000年左右,那會華為剛開始在科技圈嶄露頭角,手裡的業務越做越大,對電子產品製造的需求也跟著水漲船高。
偉創力這家公司,眼光挺毒,看準了華為這塊肥肉,主動湊上來談合作,兩邊聊了幾輪,很快就拍板定了這門生意。
從那時候起,偉創力就成了華為生產線上的重要一環,幫著把通信設備、手機這些東西從圖紙變成實物。
剛開始合作那幾年,偉創力確實挺給力,生產線跑得順順噹噹,質量也過硬,華為那邊交過來的設計要求,不管多嚴苛,他們都能照著標準做出來。
到了智能手機火起來的時候,偉創力跟華為的合作更是上了好幾個台階。
華為的手機業務那幾年勢頭猛得不行,靠著性能好、設計棒,在全球市場一路開疆拓土。
偉創力這邊也沒閑著,從零件生產到整機組裝,全程一條龍服務,幫華為把產能拉滿,市場要多少貨,他們就能供多少貨。
華為手機賣得火,偉創力的訂單自然也多得接不過來。
數據顯示,巔峰那幾年,華為的訂單能佔到偉創力一年收入的大頭,每年25億美金的進賬,實打實成了偉創力的搖錢樹。
兩家公司就這麼你幫我、我幫你,在科技圈裡一起往前沖,日子過得那叫一個紅火。
到了2019年,事情就變了味,那年美國那邊對華為下手,把華為拉進了所謂的「實體清單」,技術封鎖、貿易限制一股腦兒全招呼上來了。
華為一下子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供應鏈、業務全都得重新盤算。
按理說,這種時候,合作夥伴應該齊心協力扛過去才對,可偉創力偏偏不這麼干。
華為剛被列入清單沒幾天,偉創力就跟變了臉似的,全球工廠直接收到通知:跟華為的合作,停!
生產線上的華為訂單,說停就停,車間里堆滿了沒做完的貨,工人們也不知道接下來幹什麼。
更過分的是,偉創力還不光是停工那麼簡單,他們直接把華為存在工廠里的物資扣了。
整整7億的貨,就這麼被鎖在珠海、蘇州的倉庫里,封條一貼,誰也別想動。
這些東西可不是小打小鬧,裡面有手機零件,也有5G基站用的核心晶元,哪樣都是華為生產線上的命根子。
沒了這些,華為的5G設備沒法按時交貨,全球市場那邊的布局也得跟著打亂。
偉創力這邊倒好,扣著貨還不鬆手,先是說這是美國禁令逼的,沒辦法,後來又推三阻四,要華為拿出一堆證明文件,反正就是各種拖時間。
華為也不是好惹的,眼看著偉創力這副嘴臉,果斷就不慣著了。
公司高層開了幾輪會,很快定下對策:偉創力這路子走不通,那就直接踢出去。
華為的供應鏈有多大分量,誰都知道,偉創力沒了華為的訂單,等於丟了半條命。
華為這邊動作也快,立馬把業務轉手給了富士康和比亞迪。
富士康那邊生產線調得飛起,接下了華為手機和通信設備的單子,比亞迪也靠著自己的技術底子,順利分了一杯羹。
偉創力原先乾的活,很快就讓別人給頂上了,華為的生產線沒耽誤太久,硬是挺過了那陣難關。
再看偉創力這邊,沒了華為這棵大樹,日子一下子就過不下去了。
工廠里沒活干,機器停著生鏽,工人沒事做只能走人,財報上的數字越來越難看,營收掉得停不下來,利潤更是薄得可憐。
為了撐下去,偉創力只能咬牙裁員,把不賺錢的廠子關掉,能省一點是一點。
被關閉的珠海廠
可這還不算完,他們乾的那些事兒傳出去後,名聲也臭了。
媒體把偉創力扣貨、翻臉的事捅得滿天飛,不少合作夥伴一看這架勢,心裡都犯嘀咕,慢慢就跟偉創力拉開了距離。
訂單少了,客戶跑了,偉創力在電子代工這塊的市場越縮越小,最後連珠海那座廠子都保不住,只能低價甩手賣掉。
從當年跟華為並肩打天下的風光,到如今這副落魄樣,偉創力這路走得真是讓人感慨。
2019年那場背叛,成了它從頂峰摔下來的起點。
華為靠著自己的硬實力挺了過來,還越戰越勇,可偉創力呢?把自己玩砸了,工廠空了,錢袋子癟了,連個翻身的機會都沒抓住。
這報應,來得快,也來得狠。
信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