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枚晶元還能當釘子戶?
最近在數碼論壇刷到個搞笑段子:"Mate40Pro用戶現狀:早上給手機換塊電池,晚上蹲直播間等驍龍8Gen4降價。"
這話還真讓人笑不出來——當年被老美卡脖子搞出來的麒麟9000,經歷整整五年市場檢驗後,現在還能讓百萬用戶死心塌地當"釘子戶"。
前兩天我跟在華為維修中心工作的老同學喝酒,他說現在每天接待的Mate40用戶,10個有8個都是來換電池的。
"這些人把手機當傳家寶似的,每次保養還要拿酒精棉片擦充電口。"
這話把我笑噴了。
性能跑分現在看還能對標誰?
2025年剛開頭,我把壓箱底的Mate40Pro翻出來做實測。
"吃雞"開平衡模式能穩59幀,用上散熱背夾打半小時"原神",機身高通區域溫度才41.8℃,比我手裡的小米14Ultra還涼快。
這水平擱現在能跟中端機掰手腕,去年某跑分平台上聯發科天璣8100的平均分也就和它旗鼓相當。
更離譜的是影像系統。
在深圳灣搞了場盲測挑戰,把直出照片和榮耀100Pro擺一起,10個路人有6個分不清哪個是新機。
不過夜景長曝確實吃力了,拍20秒就過曝的毛病比不過現在旗艦機的計算光影。
百萬"釘子戶"到底在堅持啥?
我觀察了下身邊還在用麒麟9000機器的人群檔案:年齡集中在35-45歲,70%是企業中層管理者,換機頻率平均5年以上。
搞金融的老張說得最實在:"又不是搞自媒體的,平時回微信+開視頻會議,這機器完全夠用啊。"
真正要命的還得說鴻蒙系統的負優化。
有網友開玩笑說這系統越更新越像"凍齡術",去年升級鴻蒙4.0後,我這台五年前的老機器流暢得能搶紅包大戰冠軍。
那些吐槽安卓升級必卡的網友,可能真該試試華為的"時光機療法"。
國產晶元的魔幻現實 現在看麒麟9000的誕生,簡直像場奇蹟。
它用台積電5nm工藝造的那會,現在回看就像是趕上了末班車——全球前五的半導體專利池,有19%的核心專利居然剛好在它的專利期內到期。
所以說這晶元當年能殺出來,多少帶點天命之子的BUFF。
不過中芯國際現在也不賴,前兩天看他們發的財報,N+2工藝良率衝到87%,比台積電的4nm都只差不到10個點。
這進展速度,怕是不出三年就能給麒麟芯來個豪華復刻版。
老釘子戶的新機遇 有個讓人哭笑不得的趨勢:二手Mate40Pro的行情最近逆勢上漲了12%。
華強北的黃牛老陳神秘兮兮跟我說,現在最搶手的反而是那些電池損耗超過30%的機器——拆機晶元流向工業控制領域,報價能翻三倍。
不過這熱鬧背後有隱憂。
我拿工程機測過麒麟9000的極限工況,滿載運行時晶體管漏電率已經比新機高出21%,搞嵌入式開發的王工說得實在:"這些老晶元現在都是消耗品,企業拿去做邊緣計算其實是在賭運氣。"
六、真正的神話不是性能 五年前誰能想到,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轉折點會是台被迫停產的晶元?
現在麒麟9000的用戶畫像里,22%的人明確表示要等到新一代麒麟量產才換機。
這幫人的執著,活生生把消費電子產品用成了收藏品。
數碼圈最近流行在手機後蓋刻字,"麒麟不死"的定製服務賣得超火。
我去拜訪過深圳的CNC加工廠,老師傅邊刻字邊碎碎念:"這些年刻過這麼多手機,能讓客戶當文物供著的,就這款。"
寫在最後:
前幾天在地鐵看到個經典畫面:左手蘋果15PM刷短視頻,右手Mate40Pro回工作消息。
當年輕人還在為參數吵架時,真正的贏家早已學會把手機用成工具——或許麒麟9000最大的勝利,就是在浮躁的數碼圈裡教會了大家:好產品的評判標準,永遠在用戶手上真實流淌的時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