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輕用戶逐步開始主導消費市場,虛擬偶像作為深受年輕用戶喜愛的元素,故而已經成為品牌營銷發力的風口。
虛擬偶像該如何變現?
去年十月,一個名叫柳夜熙的虛擬主播,僅靠一條2分鐘的視頻,上線四天,就漲粉三百多萬。
而其背後是上百人團隊籌划了半年,再加上後期的3D建模、動作捕捉、虛擬拍攝、調整、渲染、優化這些步驟,製作了三個月。
雖然只有兩分鐘的視頻,但成本保守估計也要近百萬。可見優秀虛擬人的製作成本之高。
虛擬偶像主要變現渠道有:音樂發行、模特聯名、直播打賞、廣告代言、周邊產品、節目主持等。
去年,七月A-Soul隊長貝拉生日當天,直播打賞收入就達到200萬。
洛天依在登上春晚後,在淘寶直播間的坑位費也上漲到90萬。
虛擬主播的背後是什麼?
那麼,你肯定好奇虛擬人的背後是什麼?
虛擬主播的背後有真人扮演,演員在圈內被稱作「中之人」。
中之人是操縱虛擬偶像的幕後人,中之人通過動作捕捉、面部捕捉技術,將動作和表情同步到虛擬形象上,讓虛擬人的動作更協調,從動作到表情全方位同步。
而且,中之人還需要有優秀的互動能力和唱跳能力。
虛擬主播也是有人設定位的,符合大眾審美,有古裝、蘿莉、二次元,以及星座身高愛好等,都是有團隊反覆推敲的。
從這個角度看,虛擬偶像的邏輯和現實偶像沒有什麼區別,都是團隊迎合市場在做策劃。
從數據來看,50%的受眾是因為喜歡其外形、作品及其人設。
虛擬主播也在走向「現實」
虛擬偶像也正在試圖走向「現實」,和真人偶像一樣,虛擬偶像也開始出專輯、炒CP。
2020年,歐美虛擬明星Miquela公開宣布,和一位人類男性確立了戀愛關係,虛擬與現實界限這一刻彷彿消失了。
果然與現實一樣,沒過多久兩者又鬧分手,哭得梨花帶雨。
虛擬偶像不會變老、不會塌房,那些斥資數千萬甚至上億打造的虛擬形象雖然很精緻,但是時代在變,觀眾的審美也在變,沒長在審美上的虛擬偶像都會被淘汰。比如,初音未來就對外觀進行過4次升級。
虛擬偶像的製作離不開離不開語音合成、虛擬人物模擬等軟體,而這些軟體的發展和AI互動技術的發展,有很大關聯性。
因此元宇宙到來之後,可以進一步地降低虛擬偶像的製作成本。
在未來,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虛擬數字人身份,翱翔在元宇宙空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