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雲"來了,阿里、騰訊、華為準備好了嗎?

2021年09月01日23:41:11 科技 1424
報告顯示,2021年一季度,中國IaaS+PaaS市場規模達46.32億美元,其中阿里雲排名第一,份額為40%;騰訊雲、華為雲分別位列第二、三名,市場份額均為11%;中國電信、亞馬遜緊隨其後。突然引發熱議的國資雲,對行業有何影響?

9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和《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正式施行之際,網上流傳的一份來自天津國資委的「紅頭文件」,成為國內雲計算領域的關注焦點。

這份要求加快推進國企上雲的文件,嚴令天津各國企即日起不得再與第三方公有雲平台(包括阿里、騰訊、華為以及三大運營商的雲平台)新簽、續簽雲資源租用合同,並在租約到期日起2個月內全部遷移至國資雲。

平地風雷令資本市場聞風而動。

伴隨著券商的吹票,銅牛信息、美利雲、雲賽智聯、衛士通、易華錄、美亞柏科、電科數字等A股「國資雲概念」紛紛大漲。

國資雲到底是什麼?新變化對阿里、騰訊、華為等頭部雲服務商會有何影響?是否會出現重複建設?一系列問題受到廣泛關注。

"國資雲"來了,阿里、騰訊、華為準備好了嗎? - 天天要聞

天津國資委文件截圖

"國資雲"來了,阿里、騰訊、華為準備好了嗎? - 天天要聞

何為「國資雲」?

關於這個問題,天津市國資委在這份名為《關於加快推進國企上雲工作完善國資雲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下稱:《天津國資雲方案》)的文件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國資雲公司將依託現有的算力資源及業務支撐能力﹐搭建構築國資系統一級專有雲平台,並根據所提供的服務類型形成滿足等保三級安全條件的國資監管雲、安全雲、業務雲、信創雲等邏輯雲,通過與滿足相關安全要求的國有企業現有私有雲平台進行對接,將國資國企現有算力資源進行整合重構,實現統一資源監督、分級安全防護、資源動態互補、應用分級提供的國企專有混合雲整體架構。

"國資雲"來了,阿里、騰訊、華為準備好了嗎? - 天天要聞

天津市國資委文件截圖

從《天津國資雲方案》描述中可以看出,國資雲是專有雲,還要滿足等保三級(最高五級)要求。

不過,《天津國資雲方案》中提到的「國資雲公司」又是什麼?是國家層面的,還是地方層面的?

觀察者網查詢發現,文件中的「國資雲公司」全稱是天津國資雲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天津國資雲公司),成立於今年3月,由天津市國資委間接控股。

官方介紹顯示,天津國資雲公司具備提供基礎雲服務的能力,滿足數據傳輸、數據存儲、高性能計算等方面的要求,可為國資系統企業以及其他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提供穩定、可靠、安全的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和PaaS(平台即服務)服務,未來進一步整合國資系統數據中心資源,與浪潮、用友、深信服、愛數等軟硬體廠商合作,提供SaaS(軟體即服務)和DaaS(數據即服務)服務。

"國資雲"來了,阿里、騰訊、華為準備好了嗎?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天津國資雲科技有限公司

「國資雲建設的初衷是保障國有企業信息安全、自主可控,確保安全上雲。」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觀察者網表示,天津國資委發出方案之前,阿里雲出現用戶數據泄漏,可能是導火索,因此「數據自主可控」可能將是國資雲建立的方向。

天津市國資委在《天津國資雲方案》中也強調,國企數據資源屬於國有資產,應納入國資監管和統一管理。國資雲將建設完善國資國企一體化網路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採取專網專線模式建設國資系統內部運行的雲網路架構,從根源上避免重要數據暴露於互聯網所引發的風險隱患,強化網路信息安全重大風險感知能力和應急響應能力﹐提升國資國企網路信息安全和數據安全整體水平。

"國資雲"來了,阿里、騰訊、華為準備好了嗎? - 天天要聞

天津市國資委文件截圖

觀察者網進一步查詢後發現,國資雲平台並非只有天津在推動。

2019年9月,重慶已進行國資雲平台(一期)項目人工智慧支撐平台招標,2021年7月30日,重慶發布國資雲平台(二期)業務平台建設項目招標公告;

2020年11月,四川省國資委將「四川國資雲」授權給四川省能源投資集團下屬企業建設和運營;2021年4月,「四川國資雲」建成並正式啟動;

2021年3月,浙江省國資委啟動「國資國企數字化監管應用」項目建設,明確由浙江省國資委控股的杭鋼股份承擔起浙江國資雲IDC機房的建設與維護運行;

除此之外,蘇州、深圳等地也均已展開對國資雲的探索。

官網介紹指出,四川國資雲是省內國企專屬行業雲,其建設的目的是依託雲平台促進國資企業數字化轉型應用示範和數據共享,探索四川國資國企數字化轉型,協同創新的最優路徑。

"國資雲"來了,阿里、騰訊、華為準備好了嗎? - 天天要聞

四川國資雲官網截圖

"國資雲"來了,阿里、騰訊、華為準備好了嗎? - 天天要聞

深圳市國資委官網截圖

從上述信息來看,國資雲平台具有較強的地方性。簡單來說,就是指由各地國資委牽頭投資、設立、運營,推動國企加快數字化轉型的數據安全基礎設施雲平台。

安信證券指出,國資雲的本質是從第三方託管的公有雲轉向國資專屬行業雲,其主要建設與運營方通常是地方國資企業。

招商證券也表示,國資雲公司更多是以地方國資直接控股的形式存在,目前國資雲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平台,而是以地方為主的雲計算平台,因此在國資雲承建過程中,地方性招投標應佔據主導地位。

觀察者網注意到,各地加快探索建設國資雲平台主要有兩個文件依據。

首先,2020年年底國務院國資委發布《關於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國有企業的數字轉型包括基礎設施,生產應用等;其次,是國務院國資委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全國國資國企在線監管系統建設工作的通知》,基於國務院國資委要求,所有國有企業需要依託國資國企在線監管平台,國務院國資委已經搭建好總平台,目前國內大部分城市都已陸續接入。

"國資雲"來了,阿里、騰訊、華為準備好了嗎? - 天天要聞

國務院國資委官網截圖

對阿里、騰訊、華為有何影響?

從時間點來看,國資雲早已不是新概念。

為何天津國資委此次發布的方案引發軒然大波?

市場的關注點,主要還是和第三方公有雲服務商有關。

天津市國資委在文件中要求:

各企業已經部署在第三方公有雲平台(如:「華為雲」、「阿里雲」、「騰訊雲」、「沃雲」、「天翼雲」、「移動雲」等)的信息系統,租約到期日起2個月內全部遷移至國資雲,原則上最遲應於2022年9月30日前全部遷移至國資雲。

文件還強調,即日起,各企業不得再與第三方公有雲平台新簽、續簽雲資源租用合同。

這種嚴格的措辭,此前在其他地方國資委的文件中並未見到。

安信證券在研報中指出,天津國資委要求遷移的第三方公有雲既包括了華為、阿里、騰訊等民營科技龍頭,也包括了國有三大運營商。這已經表明遷移的目的,並非是由於公有雲廠商是國資還是民企身份的區別,而是要由第三方託管的公有雲向國資專屬行業雲的屬性轉換。

"國資雲"來了,阿里、騰訊、華為準備好了嗎? - 天天要聞

天津市國資委文件截圖

鑒於天津國資委這份文件對第三方雲服務廠商有較強的排斥性,市場上有觀點認為,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頭部雲服務廠商在政企服務領域的話語權或將進一步縮小,特別是在國內加強數據安全、隱私保障和加強反壟斷的背景下。

市場調研機構IDC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公有雲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達到3124.2億美元,同比增長24.1%,中國公有雲服務整體市場規模達到193.8億美元,同比增長49.7%,在全球各區域中增速最高。報告顯示,2021年一季度,中國IaaS+PaaS市場規模達46.32億美元,其中阿里雲排名第一,份額為40%;騰訊雲、華為雲分別位列第二、三名,市場份額均為11%;中國電信、亞馬遜緊隨其後。

"國資雲"來了,阿里、騰訊、華為準備好了嗎? - 天天要聞

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公有雲市場數據 圖片來源:IDC

毫無疑問,如果國資雲平台成為各地政府推行的樣本,對於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頭部雲服務廠商來說,短期內將對這塊業務形成一定壓力。

不過,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觀察者網表示,國資雲平台如果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對第三方雲服務廠商阿里、騰訊、華為等確實會造成一定影響,但長期來看影響不會太大。

主要原因包括,阿里雲的服務對象主要是中小企業,國有企業份額不大;騰訊雲的主要客戶群體是遊戲上下游的產業鏈;華為本身就是硬體廠商,有自己對應的自有客戶。

與此同時,在國資雲建設初期,阿里、騰訊和華為等幾大頭部雲廠商還可以輸出自己的產品,因為國企基本都是通過購買雲服務廠商的軟硬體產品進行二次加工運營。

例如,四川國資雲由四川能投和四川電信聯合建設運營,但他們主要是依託阿里雲計算技術方案做基礎設施平台的基座,四川能投和四川電信主要負責後期運營。

"國資雲"來了,阿里、騰訊、華為準備好了嗎? - 天天要聞

四川國資雲官網截圖

除此之外,天津國資雲公司提到,未來將與浪潮、用友、深信服、愛數等軟硬體廠商合作;而深圳市國資國企雲一期項目的運營方是國資委直管企業——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但承建方則是中國聯通、華為和騰訊;重慶曆次國資雲平台項目中標結果也顯示,科大訊飛和浪潮信息參與承建。

"國資雲"來了,阿里、騰訊、華為準備好了嗎? - 天天要聞

深圳市國資委I官網截圖

"國資雲"來了,阿里、騰訊、華為準備好了嗎? - 天天要聞

重慶市國資雲平台(二期)業務平台建設項目擬中標結果公示 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截圖

基於這種背景,上述業內人士認為,國資雲平台的建設甚至對雲服務產業鏈有一定益處。

首先,建設國資雲平台需要幾大廠商的硬體支持,包括伺服器、儲存器等;其次,國內雲廠商可通過業內競爭向國資雲平台提供運營維護服務;第三,國資雲平台的運營商可能也將受益。現階段國資雲整體模式一致,基本讓國資委下屬的公司來主導運營,該類企業在當地處於主導地位,具體例子有天津的國資雲科技、重慶的大數據智能科技。

天風證券在研報中指出,從技術中台來說,國資雲的搭建需要國內雲計算頭部廠商的深度參與,但未來商業模式可能會改變,從系統集成轉變為技術輸出。

國泰君安則認為,國資雲的推廣預示著黨政及國企未來將堅持私有雲技術路線。從四川等省市國資雲平台的建設方式來看,未來黨政及國企部門的業務系統上雲將堅持私有雲的技術路線,可能對未來國內雲計算市場帶來深遠影響。

除此之外,業內人士表示,國資雲的出現與幾年前各省級的政務雲相似,實現數據安全從政府到企業的切換,未來將逐步實現數據共享交換,基礎設施統一建設,是與政務雲相得益彰的一項工程。

不過,該人士指出,相比國資雲,政務雲的落地更簡單。政務雲落地主要用戶是各省各市的委辦廳局,落地信息化預算主要依賴財政預算;而國資委下屬的國有企業整體預算控制力度較松,信息化程度參差不齊。在部分信息化預算較高、已經擁有自主私有雲的國有企業中推廣國資雲平台阻力較大,對於信息化程度較低的國有企業會更好協調。因此國資雲落地難度更大。

"國資雲"來了,阿里、騰訊、華為準備好了嗎? - 天天要聞

2020年,中國政務雲服務運營廠商市場份額 圖片來源:IDC

由於未來國資雲平台將掌握大量的國企數據資源,市場上還有觀點擔心國資雲的技術先進性不如公有雲,安全性無法得到保障。

對此,業內人士向觀察者網分析指出,從技術層面看,以四川為例,國資雲的技術後台支持實際與阿里雲保持一致,會有相同的安全性。

從其他方面看,國資雲也更有安全性:第一,公有雲在全世界都有節點,數據存儲地不明晰,產生數據泄露後在追責、索賠方面會有困難,而地方國資雲的伺服器、數據存儲地都是已知信息,可控性更強。第二,各單位對國資雲運營公司的掌控力更強,一般由下屬、合資控股企業來主導,更有保障。

《天津國資雲方案》曝光後,市場上還有觀點對國資雲全面推廣的可行性提出疑問:

首先,建設國資雲平台需要重新購買軟體和硬體,此前在第三方企業購買的公有雲和私有雲服務,都將放棄掉,可能會導致雲計算基礎設施的重複建設;

其次,國資雲要真正落地,需要有能夠媲美第三方雲服務商的能力,比如穩定性、可用性、易用性等;

第三,由於國資雲是一個總包商的角色,放在企業與第三方雲計算服務公司中間,可能會導致雲計算公司對國企上雲需求的溝通效率降低,信息傳遞效率降低;

第四,國企本來是依靠自身需要去選擇市場上存在的雲服務產品,如今國資雲負責採購雲計算服務,指定某個企業作為技術提供商、軟硬體提供商。這可能會加劇雲計算公司之間的「內卷」,去採取非正常手段影響國資雲的運營公司,搶奪訂單。

從目前來看,各地國資雲平台的建設具有較強的本地化特徵,尚未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至今還有許多省份並未出台國資雲平台的相關政策。

市場觀察人士指出,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隨著《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的頒布與實施,數據安全將成為一大重點,這也與推動國資雲的初衷相符,可以長期看好數據安全相關產業。

來源|觀察者網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清華專家破百年陳規!滬上論壇曝電力革新,陳磊構想太敢了 - 天天要聞

清華專家破百年陳規!滬上論壇曝電力革新,陳磊構想太敢了

聽說了嗎?清華大學的專家居然說要徹底打破電力系統運行了上百年的規矩!就在上海那場新能源論壇上,陳磊研究員拋出個重磅觀點 —— 以後用電不用再看頻率臉色,有功功率想咋調就咋調!這事兒要是真能成,咱們家裡的空調、電動車充電可就再也不會因為電網不
消費活力釋放,上海零售商業形態向「文商旅體展」融合演進 - 天天要聞

消費活力釋放,上海零售商業形態向「文商旅體展」融合演進

2025年二季度,在上海市政府經濟刺激方案推動下,上海商業市場消費活力逐步釋放,但零售物業租賃指標的復甦態勢仍顯平緩。核心商圈平均租金為1877元/平方米/月,平均出租率為94.71%,整體表現與去年同期持平,其中徐家匯、陸家嘴等商圈憑藉成熟商業生態,表現相對突出。但與非核心商圈相比,從存量、新增供應、凈吸納量等指...
OPPO K13 Turbo 系列真機曝光,7 月 21 日發布 - 天天要聞

OPPO K13 Turbo 系列真機曝光,7 月 21 日發布

IT之家 7 月 11 日消息,博主 @i冰宇宙 今日分享了一款帶保密殼的新機真機圖,配備 RGB 燈效以及主動散熱風扇,預計為剛剛官宣的 OPPO K13 Turbo 系列。IT之家注意到,OPPO K13 Turbo 系列將於 7 月 21 日發布,在 GeekBench 6.3.0 中單核成績為 2156 分,多核成績為 6652 分,預計搭載高通驍龍
醒醒吧!CEO猛吹AI寫95%代碼,績效考核卻還在拼程序員手速? - 天天要聞

醒醒吧!CEO猛吹AI寫95%代碼,績效考核卻還在拼程序員手速?

編譯 | Tina在 AI 工具席捲開發圈之後,一批技術老兵的工作方式悄然發生變化。Superhuman (原生 AI 郵件應用)工程負責人 Loic Houssier 正是這場轉型的親歷者之一。這位出身數學背景、擁有密碼學工程經驗的 VP,曾帶領團隊經歷了從大型 B2C 到核心底層架構的複雜挑戰。而當 ChatGPT、Claude Code 等工具走進日常
從領先到落後:英特爾正經歷「寒冬」 - 天天要聞

從領先到落後:英特爾正經歷「寒冬」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7月11日,據外媒報道,英特爾首席執行官陳立武近日在發表內部講話時直言英特爾已不再是領先晶元製造商,甚至不在前十。其市值如今僅約1000億美元,與18個月前相比大幅縮水,而英偉達市值卻一度突破4萬億美元,形成鮮明對比。「二三十年前,我們確實是行業領導者。可如今的世界已經變了,我們已不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