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三大獎項均已公布,我國還有哪些學者保留獲獎希望?

大家都知道,這幾天學術圈的熱門話題就是諾貝爾獎的歸屬,諾貝爾獎共包括5個獎勵項目,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及「和平獎」。

這其中,尤以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最具含金量,也是全球自然科學界的最高榮譽,被不少網友譽為諾貝爾「三大獎」。

目前已經公布的諾貝爾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名單,有的來自於瑞典,有的來自於法國,有的則來自於美國。遺憾的是,還沒有看到一位我國學者獲獎,也沒有出現「華人」的身影。

大家都知道,諾貝爾獎一直遵循一個不成文的「頒獎規則」,那就是學科領域「不重複」,一般僅授予對學科發展作出開拓性成果的學者,比如今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就頒給了瑞典學者斯萬特·帕博教授,以表彰他對於「古人類基因學」的開創性貢獻。

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後,我國著名學者潘建偉教授也受到眾多網友的關注,因為他的研究領域也是「量子信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頒獎介紹中也引用了潘建偉教授的學術成果,他在讀博士期間的導師獲得了這個獎勵,為何潘教授反而無緣這一獎項呢?

並不是潘教授的學術成果含金量不夠,而是不具備足夠的「開創性」,潘建偉教授的工作更加傾向於應用,歸根到底還是以他的導師開創的這個學科領域為基礎進行的拓展應用,在他的導師獲獎之後,潘建偉教授獲得物理學獎的可能也會降低不少,畢竟,同領域一般只會頒獎給做出奠基性工作的學者。那麼,國內還有哪些學者有希望在未來衝擊諾貝爾獎呢?

薛其坤院士

薛其坤院士是一位傳奇學者,考研考了三次才考上中科院

他最代表性的學術貢獻就是在全世界範圍首次於實驗中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正因學術貢獻突出,他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凝聚態物理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這一發現有可能對信息技術進步產生重大影響,楊振寧教授曾評價其為「諾貝爾獎級的發現」。

盧煜明教授

盧煜明教授是分子生物學臨床應用學知名學者,他最具代表性的貢獻是發明了「無創胎兒基因檢查」,他也由此被譽為無創產前檢測的「奠基人」。曾獲未來科學大獎以及「湯森路透引文桂冠」,在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前,他曾被眾多網友認為是「熱門候選」。

結語

諾貝爾「三大獎」的含金量是得到廣泛認可的,也代表著學術界對於這些學者學術貢獻的認可,我國學者雖然無緣獲得這三個獎項,考慮到近年來持續增加的科研投入及不斷取得的重要突破,我國學者有望在未來5-10年迎來諾貝爾獎的「爆發」。只要正視差距,持續在基礎科學投入資金與人才,「諾獎級」成果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