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的唐先生,1年前因中風後致左側肢體功能障礙,肌力下降、活動受限,也正由於這個原因而站立不穩不慎跌倒,致左側髖部疼痛不適,無法下地行走,左側下肢一下地負重就感到疼痛難忍,只能一直在家中休息,長期輪椅上生活。
近1月來,唐先生左髖部疼痛加重,坐卧難安,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為求進一步診治,特來到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骨關節科就診。吳克副主任醫師接診了唐先生,經初步體檢和必要的影像學檢查,唐先生很快被確診「左側股骨頸陳舊性骨折」。
吳克副主任醫師介紹,陳舊性股骨頸骨折指的是三周以上的股骨頸骨折。唐先生由於早期跌倒後未引起重視,左髖部的疼痛一直沒有得到明確的診斷,等到醫院確診時,發現骨折端已出現明顯移位、下肢出現短縮畸形、行走和負重時髖關節會出現持續性疼痛,股骨頭因缺血出現股骨頭缺血壞死。
考慮到唐先生年僅54歲,對儘可能短的時間內恢復髖關節的功能、解決疼痛與跛行的希望迫切,科室醫護團隊通過仔細檢查及與患者深入交流溝通,經醫院多學科團隊深入討論論證,決定為他實施SuperPATH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
骨關節科主任李寶軍博士介紹,SuperPATH是指經皮穿刺輔助的微創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該技術由美國James Chow博士首創,2015年初才引進中國,目前也已逐步在國內大中型醫院得以開展。
SuperPATH微創全髖關節置換技術與傳統的髖關節手術相比,其最大的優點是傷口更小(切口長度為傳統手術的一半,僅6-8厘米)、出血更少(出血量比單次獻血還少,約300ml)、更難脫位(可深蹲和翹二郎腿等)、更快康復(術後當天就可下地行走)。
傷口更小
與傳統的髖關節後外側手術入路不同, SuperPATH微創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關鍵是不切斷任何肌肉和韌帶,包括維持髖關節穩定的外旋肌群,而是通過臀小肌和梨狀肌的自然肌間隙進入髖關節;在髖關節不脫位的情況下處理股骨,將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降到最低;在關閉傷口時,整個關節囊都完整保留,可以幾乎像關閉切口一樣容易重建。同時,和常規的手術入路相比,患者術後不必擔心深蹲和翹二郎腿等使髖關節極度屈曲內收內旋而導致人工髖關節脫位。
唐先生由於中風後左側肢體功能障礙,又由於長期輪椅上生活缺乏鍛煉,左側肢體肌力明顯下降,為使患者術後能儘快站立,重新行走,科室醫護人員有針對性加強了患者圍術期的管理,指導患者通過踝泵運動、肌肉等張收縮等增強肌肉力量。經過努力,患者術後第二天就實現了下地站立並行走,逐步告別了輪椅並順利康復出院,唐先生對整個治療和康復都非常滿意。
李寶軍博士介紹到,患者滿意是醫者前行最大的鼓勵,微創化一直以來都是關節科醫護團隊不斷探索的目標,而SuperPATH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微創,不僅是一種全髖關節置換新技術,更是一種「快速康復」的新理念,科室自2016年在省內早期引進該技術以來,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已經開展幾百例,患者均獲得了非常滿意的治療效果。但該手術對於術者的要求高,需在熟練傳統手術方法的基礎上深入學習方可掌握,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骨關節外科醫護人員將繼續再接再厲,不斷學習開展新技術,為廣大人民群眾的關節骨骼健康保駕護航。
供稿:骨關節科 戴進軍 唐英
編輯:石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