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7月1日電 題:「上新」!合肥繪製「未來產業圖譜」
新華社記者郭晨、班娟娟、姚遠
在安徽省合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有一條孕育了數十家量子科技企業的「量子大街」。過去的10多年裡,方圓幾公里內,一個擁有中電信量子、本源量子、國儀量子等代表性企業的量子產業集群在此崛起,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量子科技高地。
從經典的雙縫干涉實驗裝置,到量子城域網建設展示,再到國內單台比特數最多的超導量子計算機「天衍-504」……
在中電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科技體驗館內,「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的記者們驚嘆於量子世界的神奇奧秘,也真切感受到未來科技的觸手可及。
這是7月1日在位於安徽合肥的中電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團拍攝的「天衍-504」量子計算機。新華社記者 張鋮 攝
「只需更換一張手機sim卡並開通量子業務,普通手機也能實現防竊聽的加密通話。」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著全球首個量子加密通話服務「量子密話」與全球首個量子加密辦公應用「量子密信」。據介紹,目前量子密話密信用戶已接近600萬,服務覆蓋單位超過3000家。
「隨著公眾隱私保護意識的逐步提高,未來量子通信用戶規模有望達到數千萬級。」中電信量子集團董事長呂品表示,量子安全通信已經走向了實用化。
「將科學家的視野同企業的視角相結合,能夠加快相關科研成果的產業轉化。」呂品說,當下,合肥正在打造「量子科學」「量子產業」雙高地,這為企業提供了發展源動力。
「合肥積極搭建量子產品的首次應用場景,服務產業轉化。」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長呂波介紹,目前量子印章首次在合肥部分政府服務窗口試點;國內首個融合量子測量、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三大技術的變電站也已在本地投入運行。
量子聚集區向北,在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建設現場,塔吊林立,施工正緊。可控核聚變技術,科學界眼中的「終極能源」、公眾想像中的「人造太陽」,正從科學實驗逐步走向現實。
7月1日,學生們在位於安徽合肥聚變創新展覽館內的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模型前參觀學習。新華社記者 張鋮 攝
聚變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長嚴建文表示,作為best的建設主體,公司致力於將可控核聚變技術由科學實驗階段逐步提升至高成熟度的工程實踐和商業應用水平。多方合作開展產業轉化,既能發揮科研機構的深厚技術積澱,又可以融合企業市場化運作機制與資金優勢。短短兩年間,聚變新能已引入多方投資,註冊資本增至145億元。
「科技成果要推動社會進步,必須通過應用檢驗價值。」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韓軍徽指出,打通實驗室與產業端的通道,是實現科研突破與產業支撐「雙贏」的關鍵。
「我們也期待在可控核聚變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中,將一些相關衍生技術『沿途下蛋』,推動社會相關領域的進步和產業發展。」聚變新能best事業部副主任楊慶喜介紹,依託核聚變衍生技術中的高精度太赫茲偏振干涉儀診斷技術,研發出安檢設備,已應用於合肥地鐵;依託超導磁體、射頻、離子源等衍生技術,研發出超導質子治療系統,可精確高效治療人體腫瘤,目前該系統已完成調試,有望儘快啟動臨床應用。
不僅在微觀領域,在宏大的宇宙探索中,合肥也正孕育「未來產業」新動能。
這是6月30日拍攝的位於安徽合肥的深空探測實驗室一景。新華社記者 張鋮 攝
在位於合肥的深空探測實驗室內,科研人員正描繪人類深空拓展的「產業藍圖」——從太空育種、深空互聯網到商業可重複使用火箭,再到太空旅遊與深空能源,共規划了十大「深空戰略性新質產業方向」。
「隨著技術不斷成熟,太空旅遊和資源利用並非遙不可及。」深空探測實驗室合肥公司副總經理常軍表示,這些前沿布局,將成為合肥打造未來產業集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合肥市正錨定國家培育未來產業的戰略部署,前瞻布局量子信息、低空經濟、商業航天、聚變能源、人工智慧、智能機器人、生物製造等七大領域。「下一步,合肥將進一步依託在前沿科技領域的研發優勢,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推動創新動能加速釋放,全力繪製通向未來的產業圖譜。」呂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