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形機器人首次走T台 科學紅毯秀出上海科創新高度

2025年05月17日17:20:15 科學 4794

看人形機器人首次走T台  科學紅毯秀出上海科創新高度 - 天天要聞

看人形機器人首次走T台  科學紅毯秀出上海科創新高度 - 天天要聞

今早的上海張江科學會堂穹頂廣場,格外不同。ai光球光芒四射, 科技巨擘托舉有力,一條鮮花與掌聲簇擁中的科學紅毯鋪就,款款走來了上海科創發展的新高度和新濃度。人形機器人首次走t台,2024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背後的上海科學家們集體亮相,當院士在ai紅毯上遇見自己的「依舊少年」……「科學紅毯秀」是上海首創,也是一年一度上海科技節的重磅節目,30餘位老、中、青三代科學家今天在現場觀眾的歡呼中陸續踏上紅毯。他們中有前沿科學家、u35新秀、國際科技博物館館長,還有3張人形機器人新面孔。

當科技邂逅紅毯,讓幕後英雄也被「追星」,一位位甘坐「冷板凳」,潛心「十年磨一劍」的上海科學家們被看見了,一項項催生產業新賽道的重大科研成果走到聚光燈下,一群又一群年輕人讓青春與熱血無悔於上海的科技創新事業。

人形機器人首秀走t台

如果說ai是大腦,那麼人形機器人就是擁有「大腦」的身體,可以實現機械與智能的結合。站在紅毯的起點,人形機器人驚喜亮相。一位身高1.3米的人形機器人「頑童」,身後跟著身高1.75米的人形機器人。他倆小的靈動可愛,大的身材健碩,兩位一前一後動作略顯呆板,卻自帶bgm動感。「攜手」上海傅利葉機器人的創始人顧捷和副總裁曾翔,兩位機器人順利走完紅毯路,並轉身定格,熱情地向現場觀眾揮手打招呼。

首次帶著自家「孩子」走完紅毯,顧捷有點小興奮,「高的這位,是我們的第二代人形機器人產品gr-2人形機器人,體重63公斤,全身覆蓋至多53個自由度,單臂負載3公斤;前面的小個子n1機器人,身高只有1.3米,卻是開源小能手,還累計完成了1000小時以上戶外測試。不過,亮相ai紅毯不同於以往的測試環境,環境設備比較多,信號干擾比較強,他倆今天的表現很棒!」

如同誇自家的好孩子,走下紅毯顧捷如數家珍介紹起人形機器人的未來潛力。作為領先的開源機器人平台,上個月最新發布的傅利葉n1,能實現單機72小時不間斷運行,還能完成單足站立、撐地爬起等高難度動作,充分展現了卓越的運動性能和環境適應能力。而且,n1人形機器人已經開放了包括物料清單、設計圖紙、裝配指南和基礎軟體在內的完整本體資源包,為開發者提供「一站式」研發支持,極大降低了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創新門檻。「未來,傅利葉還將持續開放機器人更多關鍵模塊,推動機器人技術共享與創新。」

除了傅利葉人形機器人,來自上海智元的人形機器人還在紅毯上即興打了一段太極拳。只見,人形機器人雙臂輕輕提起,起勢動作緩和有力。它自帶氣感的姿態和舉手投足間濃濃的太極味道,將最先進的高科技與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交融定格在一起,讓現場觀眾瞬間有種時空穿越的奇幻感。「自2023年公司成立以來,智元人形機器人已經下線百餘台。我們希望人形機器人能幫人們真正做點事,就像汽車一樣,從生產線上走下來,就走進千家萬去直接『上崗』。」 陪人形機器人走完紅毯後,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通用業務部總裁王闖如是說。

看人形機器人首次走T台  科學紅毯秀出上海科創新高度 - 天天要聞圖說:人形機器人首次走t台

走出半數「中國十大科學進展」

百米紅毯,走出半數「中國十大科學進展」,見證奇蹟的時刻,也許只有在上海科技節!

近5年來,上海科學家在《科學》《自然》《細胞》三大頂級學術期刊上累計發文量在全國佔比29.2%,一批重磅科研成果已經成為上海科技的閃亮「名片」。特別是,2024年度「中國科學是大進展」中,上海力量佔據半壁江山。紅毯上,上海牽頭和參與5項的科學家們首次集體亮相。

徐滬濟,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教授,一改往日的白衣大褂,一身西裝革履走進鎂光燈下。雖然鬢間略有斑白,氣定神閑的科學范,卻魅力十足。長久以來,如何緩解和治癒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全球醫學界共同面臨的難題。目前已啟用的傳統自體car-t細胞療法存在需要個性化製備、生產周期長、費用高等局限性,難以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他聯合攻關團隊研製出異體通用型car-t細胞,實現使用標準化細胞產品為不同患者提供治療,無需個性化製備,從而簡化了治療流程。目前,該成果已應用治療3名患有嚴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均取得療效。

在全球首次實現的pb量級超大容量光存儲中,有上海科學家,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阮昊的身影; 中國面向時域天文學的發現型x射線天文探測衛星愛因斯坦探針衛星中,張永和帶領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院團隊打造了世界首顆寬視場x射線聚焦成像衛星,成為宇宙暫現天體的「新捕手」……

看人形機器人首次走T台  科學紅毯秀出上海科創新高度 - 天天要聞圖說:袁鈞瑛院士第二次現身科學紅毯秀,希望讓更多年輕人看到科學的魅力。

紅毯短暫,科學路長,一位位科學家的背後,代表的是近年來上海在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方面取得的新進展和新成就,「我們不是明星,只是科學家。」第二次現身科學紅毯秀的袁鈞瑛院士坦言,每一次走紅毯都是希望讓更多年輕人看到科學的魅力,感受創新思維的歷久彌新。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人在太空,如何與微生物和平共處? - 天天要聞

人在太空,如何與微生物和平共處?

空間站作為一個複雜、封閉、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為航天員長期駐留創造了良好環境,同樣也為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條件。空間站微生物的來源是什麼?可能造成哪些影響?如何防控?一起來了解下吧。01 空間站微生物從何而來?微生物是一類數量繁多、分布廣泛且適應性極強的群體,可通過多種途徑進入空間站。這些微生物在溫...
世界高血壓日丨精準測量、科學控壓,守護生命「無聲防線」 - 天天要聞

世界高血壓日丨精準測量、科學控壓,守護生命「無聲防線」

2025年5月17日是第21個「世界高血壓日」,主題延續「精準測量,有效控制,健康長壽」。作為全球心血管疾病的首要風險因素,高血壓被稱為「無聲殺手」,中國2.45億患者中近半數不知曉病情,農村患病率已超城市,年輕化趨勢顯著。高血壓:潛伏的「血管炸彈」長沙市望城區人民醫院專家介紹,高血壓是血液對血管壁的持續高壓狀...
新疆多地現不明飛行物,目擊者稱和月亮一樣亮,幾秒內突然加速消失,氣象部門回應 - 天天要聞

新疆多地現不明飛行物,目擊者稱和月亮一樣亮,幾秒內突然加速消失,氣象部門回應

極目新聞記者 陳洋洋5月16日晚,新疆烏魯木齊夜空中出現不明飛行物,引髮網友熱議。多位目擊者向極目新聞記者表示,該飛行物分為上下兩個扇形,中間有一條很明顯的分隔線,在夜空的襯托下特別明亮,當時有很多市民都掏出手機拍下了這一畫面。網友xerman拍下的不明飛行物烏魯木齊網友xerman告訴記者,當晚10時56分,他和朋友...
魚的記憶只有7秒?她用實驗說「不」,原來他們這樣發現好問題 - 天天要聞

魚的記憶只有7秒?她用實驗說「不」,原來他們這樣發現好問題

如何用基因編輯技術去除病變細胞?量子糾纏未來能否實現超光速通信?今天的張江科學會堂,「問題」格外多。這些問題來自「天問杯」學生好問題徵集活動,以懸掛、光影和展板形式出現在公眾眼前,體現了挖掘兒童和青少年好奇心、培養他們科學思維能力的重要價值
應急科普丨這樣應對「風」險 - 天天要聞

應急科普丨這樣應對「風」險

大風天氣可能造成高空墜物、廣告牌墜落、樹木傾倒等增加戶外作業和出行安全風險還可能引發火災事故防範這些潛在「風」險這樣應對!來源:中國應急管理報社融媒體工作部...
是的,你沒看錯!撿冰雹能換「瑪瑙」還能助力科學研究 - 天天要聞

是的,你沒看錯!撿冰雹能換「瑪瑙」還能助力科學研究

最近,全國多地頻發冰雹和大風天氣前幾天北京出現了一場「鴨蛋大」的冰雹你遇到了嗎?與此同時一則「冰雹換瑪瑙」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收集了冰雹真能兌換瑪瑙嗎?「冰雹」被收集後用來做什麼?一探究竟為什麼要面向公眾收集冰雹?「冰雹換瑪瑙」怎麼換? 由於冰雹天氣在小範圍內來去迅速目前常規的氣象觀測難以捕捉其...
浙江慶元:護林員保護培育全球瀕危植物百山祖冷杉 - 天天要聞

浙江慶元:護林員保護培育全球瀕危植物百山祖冷杉

連日來,在位於浙江慶元縣的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百山祖園區內,護林員們組織開展百山祖冷杉幼苗移植工作。據悉,百山祖冷杉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列為全球最瀕危的12種植物之一。經過多年保護和培育,被發現時僅存3株的百山祖冷杉,目前已成功培育並野外回歸種植5000多株。圖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