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源|跨越四千年:探秘青藏高原湖畔的生命史詩

2025年05月11日14:30:16 科學 1643

文明探源|跨越四千年:探秘青藏高原湖畔的生命史詩 - 天天要聞

文明探源|跨越四千年:探秘青藏高原湖畔的生命史詩 - 天天要聞

人類是何時登上青藏高原的?又是如何適應這片土地的?
近期,西藏日喀則康馬縣嘎拉鄉瑪不錯遺址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作為迄今為止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序列最清晰的新石器時代湖濱遺址,該考古項目研究成果,為我們提供了探究早期人類「極地」生存的樣本。
這部鐫刻在高原腹心地區的編年史,正徐徐呈現著史前「世界屋脊」先民的生存圖景和歷史畫卷。

文明探源|跨越四千年:探秘青藏高原湖畔的生命史詩 - 天天要聞

跨越四千年!年代最早、海拔最高墓地
瑪不錯遺址位於嘎拉古湖盆地,海拔超過4400米,分布面積約22.4萬平方米。
2020年至2024年,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聯合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大學、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單位在該遺址開展了連續5個年度的田野發掘工作。
截至目前,遺址考古發掘面積1650平方米,清理出60餘座墓葬、40餘座灰坑及柱洞、灶、石構等遺迹。研究成果表明:瑪不錯遺址是迄今所知青藏高原腹地年代最早、海拔最高的墓地。
那麼,這些跨越四千年的遺迹背後又隱藏著早期人類怎樣的文明演進密碼呢?

文明探源|跨越四千年:探秘青藏高原湖畔的生命史詩 - 天天要聞

瑪不錯第一期遺址(距今4500-4000年)墓葬中俯身直肢石棺墓和土坑墓(資料照片)。新華社發(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供圖)

瑪不錯遺址聯合考古隊領隊夏格旺堆告訴記者,該遺址第一期晚段至第三期遺存距今4500年至3000年,第四期遺存距今3000年至2000年。葬式多樣,有石棺墓、豎穴土坑墓、石室墓等,葬俗包括俯身直肢葬、二次撿骨葬等。
其中,在第二期墓葬中發現「疊葬墓」,這在西藏高原墓葬考古中尚屬首次發現;第三期墓葬遺址中開始出現規格較高的石圍石室墓、帶分室的大型豎穴土坑墓,出土了西藏最早的青銅鏈環、滑石珠等。
「第三期墓葬中,我們還發現了西藏已知最早的封堆墓,該發現將封堆墓葬認知記錄從此前的公元7世紀吐蕃時期提前到了史前時代。」夏格旺堆說,「根據墓葬形制的複雜化特徵,我們推測此時高原內部已出現階層分化」。
第四期遺存中,聚落布局發生大變化,出現了西藏最早的大型石構遺迹。夏格旺堆說:「石構遺迹的祭祀坑內鋪墊的紅色沙土上擺放有一隻羊頭,營地區域不僅發現有灶台,還發現大量人類吃完鳥蛋後散落的鳥蛋殼。」
碳十四測年顯示,瑪不錯遺址不同發掘區地層可建立起連續的年代序列,不同時期聚落布局均為早期人類有意識規劃的呈現。「高規格封堆墓葬的出現是否昭示著這一文脈延續並影響了吐蕃文明,仍待進一步探尋。」夏格旺堆說。
文明探源|跨越四千年:探秘青藏高原湖畔的生命史詩 - 天天要聞
解鎖新高地!延展「史前全球化」時空框架
瑪不錯遺址坐落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北翼的西藏中南部高原,臨近中國印度、中國不丹邊境。根據出土遺物特徵分析,該遺址可能呈現了一種全新的文化面貌——「瑪不錯文化」,這是西藏繼卡若、曲貢遺址之後,新石器考古的又一座里程碑。
從時間維度來看,第一期出土器物以帶有發達印紋與劃紋裝飾的夾細砂褐陶戳磨光侈口平底罐、折腹平底盆為代表;第二期則以放射線劃紋夾雲母褐陶單耳平底罐為代表,條形並耳設計應用廣泛;到了第三期時,以折沿磨光黑皮陶尖圜底罐為代表,器物延續第二期部分器形,同時呈現小型化趨勢;第四期時開始集中出現石網墜。
文明探源|跨越四千年:探秘青藏高原湖畔的生命史詩 - 天天要聞
瑪不錯第二期典型陶器(資料照片)。新華社發(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供圖)
從空間維度看,這些陶器與西藏卡若、曲貢遺址出土的陶器風格不同。夏格旺堆說:「瑪不錯陶器特徵顯示其與四川、雲南及甘青地區文化存在密切關聯。此外,遺址中出土的粟、黍、水稻等無法在當地種植的農作物遺存,都為解讀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形成提供了可信佐證。」
文明探源|跨越四千年:探秘青藏高原湖畔的生命史詩 - 天天要聞
瑪不錯遺址墓葬出土的飾品(資料照片)。新華社發(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供圖)
除了陶器和農作物,遺址中出土的其他遺物同樣令人驚喜。早期遺存中的骨蚌器、水晶細石器,表明此時期骨器製作工藝達到較高水平。出土的海貝、象牙、青銅器、瑪瑙、紅玉髓、費昂斯等外來飾品,暗示著遠距離貿易流通的存在,填補了高原地區跨區域文化交流研究的諸多空白。
「我們推測四千年前瑪不錯區域已與周邊地區構建起廣泛通暢的貿易流通網路,這一發現為構建史前青藏高原腹地長程的文化格局提供了重要參考,同時也極大地延展了學界對『史前全球化』時間和空間的認知,為探究史前人類文明交流互動打開了全新視角。」夏格旺堆說。
文明探源|跨越四千年:探秘青藏高原湖畔的生命史詩 - 天天要聞
捕魚狩獵……瑪不錯先民湖畔生活圖景再現
「天邊的嘎拉,狂風的搖籃」,這句當地諺語勾勒出瑪不錯所在的嘎拉古湖盆地以狂風著稱的極端氣候。然而就在這片高寒缺氧、狂風勁吹的土地下,卻埋藏著見證人類文明演進的千年寶藏。
文明探源|跨越四千年:探秘青藏高原湖畔的生命史詩 - 天天要聞
瑪不錯遺址全景圖(資料照片)。新華社發(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供圖)
3毫米精細篩選所有出土的堆積,採集陶片等遺物標本2000餘袋;浮選植硅體、土壤微形態等各類樣品1300餘份……通過古dna、陶器殘留物分析、體質人類學、動植物考古等多學科技術,聯合考古隊重現出瑪不錯先民那段鮮活的湖畔生活圖景。
古遺址地貌背景重建揭示:四千年前嘎拉古湖面積曾達100多平方公里,是現今的11倍。穩定的湖泊生態系統孕育著豐富的漁業資源,瑪不錯先民巧妙利用鸕鶿等水鳥骨骼製作魚卡捕魚。彼時湖岸水草豐美、氣候濕潤,呈現出更適宜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楊曉燕教授團隊通過動物遺存季節性分析指出,瑪不錯遺址早期先民一年四季在湖濱從事捕魚和狩獵。到遺址二、三期時,魚類在食譜中的佔比下降,陸生野生動物食用量增加,同時出現家養綿羊、山羊及麥類作物,先民開始利用乳製品,這標誌著農牧業的形成。
儘管彼時環境較現在更好,但高原生存依然極具挑戰。夏格旺堆說,通過體質人類學研究可以發現,瑪不錯先民為適應環境鍛鍊出相對發達的上肢肌肉、高度磨耗的牙齒與極低齲齒率,彰顯出全新世中晚期高原本地人群獨特的生命力。
中國科學院付巧妹團隊古dna研究進一步揭開瑪不錯人群演化密碼:距今4400至4000年前的瑪不錯早期遺存出土個體已具備與後期高原南部人群一致的遺傳特徵,說明這一時期本土遺傳特色的高原南部人群已沿雅魯藏布江流域廣泛分布;部分個體攜帶少量東亞北方低海拔人群遺傳印記,表明早期高原南部人群與外界存在複雜遺傳互動。
「目前的發掘僅揭示了瑪不錯遺址1%的面積。康瑪的曠野上,嘎拉的狂風裡,更多關於高原文明脈絡的歷史富礦仍在等待被探尋。但我們堅信,那些被風沙掩埋的先民智慧,一定會在科學的發掘中重現光彩。」夏格旺堆說。

主編趙琨

編審:劉楓

編輯:何金龍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遼寧大連一水庫發現入侵物種「埃及鯰魚」, 專家稱系熱帶魚類不能在北方自然越冬 - 天天要聞

遼寧大連一水庫發現入侵物種「埃及鯰魚」, 專家稱系熱帶魚類不能在北方自然越冬

近日,有媒體報道遼寧大連西山水庫發現成群超大怪魚,經專家鑒定為革鬍子鯰,也就是埃及塘鯴,該魚種屬於外來入侵物種。5月7日,有網友發視頻稱,在大連西山水庫發現革鬍子鯰魚群,並捕獲了一隻。極目新聞記者聯繫這名網友,暫未獲得回應。媒體報道稱,該魚種出現在大連,可能是野外放生所致。視頻截圖5月11日,極目新聞記...
假期為啥越躺越累?研究:沒有正確休息…… - 天天要聞

假期為啥越躺越累?研究:沒有正確休息……

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周末躺了一天,卻感覺比上班還疲憊?假期天天睡覺,醒來仍感覺昏昏沉沉?為什麼越休息越累?問題不在休息時間的長短,而在於你陷入了「無效休息」陷阱。心理學研究發現,錯誤的休息方式不僅無法恢復能量,還會消耗更多心理資源。1.
集合!預備備,唱:「怎麼也飛不出,花花的世界……」 - 天天要聞

集合!預備備,唱:「怎麼也飛不出,花花的世界……」

「怎麼也飛不出花花的世界原來我是一隻酒醉的蝴蝶」這個季節,在峰峰想要飛出「花花的世界」確實有點難漫步峰峰奼紫嫣紅的月季花搖曳枝頭花瓣大氣舒展、嬌艷絢爛在微風的拂動下似乎是在發出邀請「花漾峰峰歡迎您」月季素有「花中皇后」之美譽從古至今俘獲無數
38.10米!我國在建海拔最高拱壩取出世界最長「芯」 - 天天要聞

38.10米!我國在建海拔最高拱壩取出世界最長「芯」

5月11日,我國在建海拔最高雙曲拱壩——華電金上葉巴灘水電站大壩成功取出一根長度38.10米的混凝土芯樣,打破了國內外同類壩型大壩取芯長度紀錄。混凝土取芯是檢查大壩澆築質量的重要手段,芯樣的完整性和長度是關鍵指標。本次從大壩17號壩段取出的芯樣總長38.10米,相當於12層樓高,直徑245毫米,一共貫穿了12層水平施工縫...
今晚,辰山植物園上演金庸「武俠大戲」,盡賞「味覺盛宴」 - 天天要聞

今晚,辰山植物園上演金庸「武俠大戲」,盡賞「味覺盛宴」

佛跳牆、油爆蝦、北京烤鴨……您聽餓了嗎?這可不是在飯店點餐,而是「樂起江湖 交響人間」的開場演奏《中國廚房——味覺的盛宴》。5月11日傍晚,「2025辰山草地廣播音樂節」進行到第二天,上海交響樂團在音樂總監余隆的執棒下,以武俠主題與中國廚房的煙火氣結合,展現了交響樂的本土化表達。當暮色將草地染成琥珀色時,舞...
石學敏院士逝世 - 天天要聞

石學敏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天津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名譽院長石學敏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11日1時2分在天津逝世,享年86歲。視頻截圖石學敏出生於1938年6月,中醫、針灸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現代中國針灸奠基人。1962年畢業於天津中醫學院。他生前是天...
流動的空氣 vs 靜止的空氣 - 天天要聞

流動的空氣 vs 靜止的空氣

空氣在靜止狀態下(無流動,即「沒有變成風」時)確實是熱的不良導體,甚至可以作為天然的「保暖材料」。這一特性與其物理結構和熱傳遞機制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理解: 一、空氣的導熱性:為什麼靜止空氣保溫? 1.
25億元!光學級高分子新材料生產項目落地成都彭州 - 天天要聞

25億元!光學級高分子新材料生產項目落地成都彭州

5月11日,紅星新聞記者獲悉,光學級高分子新材料生產項目正式落地成都彭州經開區。該項目總投資25億元,將分兩期建設,項目採用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張鎖江院士團隊獨立開發的連續本體聚合法生產技術,其核心產品光學級高分子新材料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通過分子結構與工藝優化,實現光學純度99.99%、透光率...
繁星入海!溫州進入爆發期,就在… - 天天要聞

繁星入海!溫州進入爆發期,就在…

【來源:溫州晚報】新聞薦讀你見過星河散落大海嗎 當夜幕降臨 被大海環抱的島嶼上 泛著星點藍光的海浪拍打礁石 瑩潤靈動 如夢似幻 上演著一場名為「藍眼淚」的自然奇蹟在瑞安北麂島海域 就能追到這樣的「熒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