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人員在實驗室研發產品。
文丨羅嘉文
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人才既是創新的發起者,也是技術應用的實踐者,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活躍的主體。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需要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匯聚形成強大的人才支撐。
截至今年2月,深圳全市高層次人才2.62萬人,留學回國人員22萬人,技能人才406萬人,各類人才總量700萬。920名深圳學者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這些為深圳提供了豐富的人才儲備和智力支持,形成了強大的創新基因和創新潛力。深圳作為國家創新型城市,承擔著科教創新的重要使命,深圳正在集中力量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需求和瓶頸問題,通過多種支持手段,以行業龍頭企業和生態主導型企業為重點,加大研究團隊間的協作,共同進行技術攻關。其中新型研發機構在助推產教融合、推進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培育創新人才、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科技創新成果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面臨多個「死亡之谷」,政府有必要在「死亡之谷」上面搭建橋樑,以使眾多基礎研究成果能夠快速實現商品化、產業化。創新生態系統中研究群落和商業群落之間的「中間地帶」對應的就是創新價值鏈中的「死亡之谷」,目前的新型研發機構大多棲息於此。新型研發機構是多主體方式投資、多樣化模式組建、企業化機制運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從事研發及其相關活動的新型法人組織。作為科技、產業和金融深度融合的產物,新型研發機構的培育和發展得到了政府高度重視。新型研發機構通過跨越創新價值鏈中的「死亡之谷」,帶動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帶動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現有的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相互銜接,有利於形成我國科技中小微企業育成、扶持和發展的完整鏈條,激活存量科技資源和集聚培育創新人才。
藉助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助推高水平的產教融合,進一步提升契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人才培養效能,主要有以下幾個路徑可以探索推進。
一是依託「市場、機制、團隊、服務」打造高水平人才「主引擎」。圍繞新質生產力發展,依託新型研發機構,可以引進一批國內外高端人才和團隊,選拔培養一批優秀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傳統選人用人機制在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形勢下要有所改革和創新,要靠「市場、機制、團隊、服務」的理念建設高水平人才隊伍。吸引高水平人才特別是海外產業界的高技術人才,靠市場的需求引力,靠更精準的人才激勵機制,讓引進人才在學校科研機構實現學術價值,在企業實現市場價值;靠團隊協同的力量提升事業留人的凝聚力;靠服務加深感情留人的氛圍。
二是加強頂層設計,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通過編製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引進目錄,深入實施科研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引進計劃,支持調整優化高等教育結構、人才培養體系和培養方向,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設置新興產業專業。建立傑出科學家長期支持計劃,專註「科技引領未來」,提升國家和省實驗室等科技創新重要基地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吸引和培養頂尖科研人才,開展關鍵技術持續的科研攻關,助推其在科學前沿取得突破性進展,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教領軍人物。
三是積極吸引高端產業人才和創新團隊。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共同引進人才,建立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台,實現資源共享和創新潛能的激發。企業可以在高校和科研機構設立研發中心,而高校則可以將教育平台擴展到企業,實現學生創新實踐與產業需求的無縫對接。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培養高層次人才,構建一個「優質平台吸引優質團隊,優質團隊提昇平台質量,雙方共同推動教育和科研機構的豐富與創新」的良性互動機制,實現教育、人才和科技領域的協同發展。
四是繼續探索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鼓勵高校彌補自身不足、提升綜合實力,支持高校深化基礎與應用研究,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加快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進程。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學在基礎研究和學術積澱方面的優勢,促進這些高校與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深圳的科技龍頭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將學術理論應用於實際問題解決中,為學生創造實習的機會,共同開發新的人才培養和評估體系,培育具備創新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優秀人才。
五是加強創新與育人並重的創新平台建設。打造一個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的多功能平台,按照「科研、社會服務與教育培養」相結合的理念進行規劃和建設。在管理上,平台強調雙重責任,既要對平台的長遠發展和高校的教學科研工作負責,也要對平台上的研究項目和學生的培養質量負責。在運行機制上,平台的創新發展方向聚焦於三個維度:對外吸引全球高端學術資源和頂尖人才;橫向對接深圳產業升級的關鍵需求,與企業合作解決技術難題;對內整合高校科研機構的多學科創新資源,培養多專業的創新人才。通過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與科技領軍企業的緊密合作,持續將學科和科研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的優勢,將社會服務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培育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創新型人才。
六是推進核心技術和顛覆性創新的突破,營造有強大自驅力的創新生態系統。專註於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重要科技創新領域,集結科研團隊攻克技術難關,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通過改進對非主流項目的篩選和資助機制,加大對顛覆性創新項目的支持,與產業界合作增加對顛覆性技術研發的投資。注重產品創新,營造鼓勵創新和勇於面對挑戰的科研氛圍,培養支持探索性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創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應用場景,擴大應用範圍,構建動態、協同、多元化的創新網路和項目團隊。【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應用型工科大學生培養模式研究:新型研發機構視角」(BIA200169)的階段性成果】(作者系廣東工業大學創新理論與創新管理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