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實用電腦手機技巧
編輯」實用電腦手機技巧
引言
在科學探索的漫漫征途中,人們總是好奇未來的模樣,試圖藉助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去一探究竟。
但當那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結果擺在面前時,人類又該如何面對?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得出了一個震驚世界的結論——人類或將於2.5億年後走向滅絕。
這可不是科幻小說里的情節,而是發表於全球頂尖地球科學期刊《自然地球科學》上的研究成果,權威性不容置疑。
那麼,2.5億年後的地球究竟會變成什麼樣,是什麼樣的驚天巨變會將人類推向滅亡?
2.5億年後的地球危機
2023年,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科研團隊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一項研究。
他們通過計算機模擬發現,2.5億年後,地球板塊將完成一次史詩級重組。所有大陸將合併成名為「泛大陸終極」的超級大陸。
這個由板塊運動驅動的地質事件,將引發氣候系統的連鎖崩潰,最終導致人類及大多數哺乳動物滅絕。
這場危機的核心推手是板塊運動的「大陸聚合效應」。
信息來源:《自然地球科學》期刊文章原文及翻譯截圖
大陸板塊的持續變遷
我們腳下的大地看似穩固,實則一直處於運動之中。從地球誕生數十億年來,大陸板塊就像漂浮在地球表面的巨型拼圖碎片,始終在緩慢移動。
這種移動在人類短暫的生命中難以察覺,但在漫長的地質歷史裡,卻塑造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板塊相互碰撞、擠壓,造就了雄偉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就是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的傑作。
科學家推測,未來,隨著時間推移,大陸板塊的移動趨勢是向赤道區域聚集。
如此可怕的大陸板塊重組,僅僅是讓地球模樣發生改變嗎?
顯然不是,這種劇烈的變動必然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引發一系列足以顛覆整個生態系統的連鎖反應。
環境惡化的連鎖反應
剛剛說了,未來大陸板塊的移動趨勢是向赤道區域聚集。
赤道地區本身太陽輻射強烈,氣候炎熱,眾多大陸匯聚於此,將進一步加劇熱量聚集和散發困難。
這不僅會使全球氣溫大幅上升,還會改變大氣環流和降水,讓原本宜居的地區變得酷熱難耐。而溫度升高對人類食物供應體系的打擊是致命的!
圖片來源於《自然地球科學》期刊
現代人類食物主要依賴種植的農作物和養殖的家畜家禽。但絕大多數農作物和養殖動物適應了當前相對溫和的氣候。
當氣溫長期維持在 40℃以上,農作物生長發育會嚴重受阻。光合作用無法正常進行,水分蒸發過快導致植物缺水枯萎,病蟲害也因高溫更加肆虐,重重相加,或許會讓農作物大幅減產,甚至絕收。
同樣,養殖動物在高溫環境下也問題重重。
天氣炎熱,會直接導致家畜食慾下降,生長速度減緩,繁殖能力降低,還會感染各種疾病。
一旦肉類、植物等人類生存必需的食物供應短缺,人類生存將直接受到威脅。
未來,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事實,大氣中二氧化碳持續上升是主因之一,可這對氧氣含量到底有何影響,又如何威脅人類生存呢?
二氧化碳與氧氣失衡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為推動發展,對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急劇攀升,大量二氧化碳隨之被排放到大氣之中。
而植物一直以來承擔著極為重要的使命,通過光合作用,它們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維持著大氣中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平衡。
然而,未來高溫與高濃度二氧化碳並存的環境,它們極有可能擾亂植物光合作用的機制,阻礙植物的正常生長,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植物死亡。
植物一旦出現問題,麻煩便接踵而至。
畢竟植物是氧氣產生的主要來源,其氧氣產出量減少,而人類和其他生物無時無刻不在呼吸,持續消耗氧氣。
如此一來,大氣中的氧氣含量便會逐漸降低。一旦氧氣含量降至一定程度,人體的各個器官將無法正常運轉,生命活動也將面臨嚴重威脅。
面對如此嚴峻的未來,人類難道只能坐以待斃嗎?
圖片來源於網路
現實可行的生存方案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問題,世界各國都在不斷嘗試相應的對策。
中國 「探索登月」 項目、美國 「太陽盾」 項目,日本研發的 「散熱皮膚」 可通過微通道系統降低體表溫度 5℃、以及星際移民、太空探索等研究層出不窮。
科技方面,從基因編輯到人機融合,再到數字永生探索,人類正在嘗試從根本上改變自身的存在形式。
這場跨越時空的生存競賽,本質是文明與熵增的對抗。
當我們在火星種植土豆,在月球建設基地,在南極封存物種基因庫時,人類正書寫著生命史上最悲壯的遷徙史詩。
2.5億年的倒計時,不是終點,而是新文明的起點。
信息來源: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