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風十年,國產半導體設備曙光初現

2025年01月21日21:04:03 科學 1390

逆風十年,國產半導體設備曙光初現 - 天天要聞


2015年2月,美國商務部悄悄更新了一則聲明,五千多個單詞重點講了一件事:取消向中國出口等離子刻蝕機的限制。


國人對半導體設備禁令的印象,大多始於2019年聲勢浩大的科技戰,但早在互聯網還沒有記憶的1996年,美國就集結了「巴統」 17國在內的33個國家,以《瓦森納協定》的形式確定了密不透風的技術出口管控。


協定的3.B條款嚴格限制了晶元製造前、中、後道幾乎所有核心設備,其中就包括刻蝕機。


2015年的聲明是美國迄今唯一一次「讓步」,原因也很樸實:「有一家非美國公司已經有能力供應足夠數量和同等質量的刻蝕機。」


逆風十年,國產半導體設備曙光初現 - 天天要聞

美國商務部的解除限制證明


這家「非美國公司」名叫中微公司,創始人尹志堯應用材料(AMAT)的刻蝕機事業部的一把手,後者是美國乃至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公司。


2003年,尹志堯代表應用材料來中國參展,遇到高中校友江上舟。江上舟可謂上海半導體產業的「總設計師」,主導了大批在美國工作的華人工程師回國創業,上一個被江上舟請到上海的就是張汝京創辦的中芯國際


應用材料在展會上公開了其刻蝕機的內部構造,江上舟忍不住對尹志堯感嘆道:「看來造刻蝕機比造原子彈還複雜。」


一年後,中微公司落戶上海金橋,成立第三年量產首款刻蝕機,第七年實現45nm介質刻蝕機的國產突破,成為台積電5nm產線上唯一一家中國大陸刻蝕機供應商。


同一時期,國內規模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公司北方華創在北京成立,由七星電子與北方微電子重組合併而來。其中七星電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蘇聯援建時期,開發過中國第一台擴散爐和等離子刻蝕機,繼承了上個世紀中國半導體設備開發的幾乎全部遺產。


在「卡脖子」這個詞還沒普及的年代,國產半導體設備已經開始在逆風中疾行了。



權力與秩序



2023年,光刻機生產商ASML問鼎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製造商,蟬聯榜一大哥三十年的應用材料淪為背景板。


經歷多年科技戰,光刻機已然成為「卡脖子」這一概念具體的表徵。但作為人類迄今為止最複雜的工程,晶元製造的工序和環節極端複雜。一般來說,半導體製造有光刻刻蝕薄膜沉積「三大主設備」的說法,三種設備佔據整個市場六成以上的份額。


逆風十年,國產半導體設備曙光初現 - 天天要聞


通俗來說,一顆晶元並不是被「光刻」出來的,而是「刻蝕」出來的。拿刻印章類比,光刻類似在印章上畫好草圖,刻蝕會把光刻標記的草圖,通過物理或化學方法去除,類似用刀具刻出具體的圖案。


晶元製造的原理並不複雜,但高端製造業的核心在於對精度和誤差的控制。生產1厘米直徑的鋼管和生產1.00001厘米直徑的鋼管,後者的難度與利潤比前者大上百倍千倍。


一塊硅晶圓變成晶元,所有的流程精度都在納米計量的區間遊走,工匠精神含量遠非搓壽司能望其項背。與光刻機類似,全球刻蝕設備由泛林、應用材料和東京電子分而治之,三者幾乎壟斷了整個市場。


相比之下,薄膜沉積設備奮起多年,國產化率尚且爬升到35%,刻蝕機在20%徘徊,光刻機甚至不到3%。


晶元製程會跟隨摩爾定律進步,但生產晶元的設備卻不受摩爾定律支配,很容易形成強者恆強的局面。因此,美國製造業雖然日常衰落,但在半導體設備市場,美國公司都快站不下了。


逆風十年,國產半導體設備曙光初現 - 天天要聞


另一方面,晶元製造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產業,在各個半導體設備公司不斷出清整合的過程中,倖存者所積累的Know How會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標準」,進一步提高了後來者的入場門檻。


俗話說「一流企業做標準」,但標準並不是被「制定」出來的,而是在漫長的市場競爭中不斷磨合推敲,最終成為行業心照不宣的標準。


上世紀90年代,伴隨電子設備小型化和消費電子市場的繁榮,晶元製造開始從垂直整合走向水平分工。


當晶元公司不斷將生產環節外包出去,晶元製造流程不斷標準化,上游的設備製造商被動或主動地參與了標準的確立。


ASML創辦於1984年,光刻機已經在美日廠商之間打了個來回。尼康的首台商用步進式光刻機NSR-1010G與「銷冠」GCA的DSW-4800針尖對麥芒,市場份額開始平起平坐。


逆風十年,國產半導體設備曙光初現 - 天天要聞

上圖NSR-1010G,下圖DSW-4800


泛林80年代初發明了等離子刻蝕機,確立了刻蝕機的頭把交椅;應用材料憑藉劃時代的CVD(化學氣象沉積)Precision 5000和PVD(物理氣相沉積)Endura 5500,在薄膜沉積一統江湖。


這個過程中,設備生產商會根據晶圓廠的生產方法確定投資方向,晶圓廠也會自發依照生產設備調整生產流程,大家心照不宣的「標準」就會逐漸形成。基於標準的強綁定關係,是一堵密不透風的幕牆。


因此,半導體「後進國」很容易淪為買票進場的看客,直接引進國外設備變成建立晶元產線最具性價比的方案,但也會為前者澆築越來越厚的技術壁壘。


如果上不去牌桌,贏錢就是空談。



關關難過關關過



每個壟斷市場的設備巨頭的背後,都對應著一個擁有絕對話語權的供應鏈帝國。


2012年,ASML拿出一半的營收,收購了一家名叫Cymer的美國公司。後者是ASML的光源供應商——通過每秒5萬次二氧化碳激光轟擊液態錫,產生強度足夠大的EUV光源,通過多次鏡面反射,在晶圓上刻畫電路。這是美國限制EUV光刻機出口的技術源頭。


2016年,ASML再接再厲,收購鏡片供應商蔡司25%的股權。後者為ASML提供的鏡片是地球上最光滑的東西,負責為光源創造光路。


逆風十年,國產半導體設備曙光初現 - 天天要聞

High-NA EUV光刻機鏡片,蔡司將其形容為「世界上最精確的鏡子」,圖片來源:蔡司


通過類似「讓利、共同研發、獨家供應」三板斧[4],ASML將一家家零部件供應商綁上戰船。時至今日,ASML EUV光刻機零部件個數已經超過了10萬,背後是5100多個供應商。


中微公司第一款刻蝕機的設計在2004年就已定稿,但尹智堯發現,量產的最大困難在於找不到趁手的零部件供應商[1]。


當時,中微刻蝕機採用了兩個反應台同時加工的設計,刻蝕效率成倍提高,但這種設計意味著必須對零部件進行重新設計,問題由此產生。


一是經過漫長的整合,供應商與設備生產商往往緊密綁定,類似ASML與Cymer的關係。這也是眾多「後進生」遇到的共同問題:供應商都與設備生產商緊密綁定,封死了後來者的路徑。


二是即便供應上不受限制,也天然缺乏參與意願。半導體設備市場高度集中,一家供應商很可能90%的產品都對應一個客戶。在這種情況下,供應商為新客戶定製零部件,在商業上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2007年,中微的首台刻蝕機歷時三年終於量產,但直到2023年,也尚未實現零部件100%的國產化。


供應鏈問題還沒解決完,還得應付另一座大山壓頂:專利。


中微的首台刻蝕機量產後,很快收到了來自「前同事」們的問候。應用材料、泛林先後向中微提起專利訴訟。雖然因為尹志堯提前做了準備,最終兩起訴訟分別以證據不足和專利無效結案[1]。但中微並非毫髮無傷。


與應用材料的訴訟歷時兩年半,律師費就高達2500萬美元[2];泛林敗訴後又上訴,前後糾纏整整七年。緊接著又陷入和Veeco關於石墨盤的專利糾紛。尹智堯後來坦言,相對於勝訴的欣喜,感受到更多的是壓力。


有備而來的公司是少數,死於專利擠兌的是多數。追逐者們即使排除萬難量產了產品,大部分都會倒在這裡,不是被賠款壓破了產,就是打不過就加入——被巨頭收購。


最後一個難關是說服晶元製造商「試試」。設備關係到產線良率和單顆晶元成本,是晶元製造商的生殺線,因此在設備的選擇上沒有感情全是技術,講了技術還得論可靠和穩定性。


然而,當「斷供」的屠刀襲來,一切標準都得從長計議。



遲到的禁令



2021年,全球半導體設備Top10迎來一位新面孔——韓國公司SEMES。


SEMES異軍突起的核心因素是日本的制裁:2019年,日本宣布限制向韓國出口光刻膠等晶元製造核心材料,設備雖然不在打擊範圍內,但不足20%的國產化率,成為韓國人的心腹大患。


此後三年,韓國巨頭開始緊急補課。以三星為代表,通過存儲晶元龐大的產能扶持本土設備廠,輻射範圍從CVD、測試機、清洗機到供氣系統、刻蝕機用的真空泵[5]。SEMES作為三星的全資子公司,自然是訂單管飽。


將SEMES的營收堆進Top10的訂單大多來自清洗機——一個僅佔據整體市場5%的偏門領域。但三星壟斷全球的存儲晶元產能,硬生生催熟了SEMES的技術水平。


逆風十年,國產半導體設備曙光初現 - 天天要聞

正在清洗晶圓的清洗機;圖片來源:TDK


一年後,相似的劇情在中國上演。三大刻蝕設備生產商連夜將設備撤出中國工廠,恐慌情緒開始蔓延。這種情況下,沒有被制裁的企業,也會形成一種「早晚被制裁」的預期,從而動力尋求備選方案。


同時,迅速增長的晶元產能,恰好給國產設備提供了參與市場驗證的空間。


一條先進位程產線,設備並不一定全得先進。被應用在多個步驟的刻蝕機,根據刻蝕對象(硅、金屬等)、線寬、厚度的不同,對設備的要求存在很大差異。一條14nm的產線可以與28nm產線共用一部分設備,這就給國產替代留出了空間。


而長周期的驗證過程,在代工廠「時間緊、任務重」的產能規劃面前,也變得不再難以逾越。截至2023年底,中國大陸在建12英寸晶圓廠24座,規劃興建或改造13座[7];據SEMI,2024年全球有42座晶圓廠投產,中國大陸佔了其中18個。


耐人尋味的是,「撤離中國工廠」後,涉事三巨頭在中國大陸的營收佔比不降反增,普遍從30%左右增長到如今的40%以上,ASML和東京電子甚至直逼50%。


競爭對手的武器從封鎖變成了傾銷,不失為一種褒獎。


而在高端沉積設備ALD(原子層沉積)的追趕上,國內設備公司也取得了不錯的進展。ALD的特點是將材料以單層原子的形式,一層一層沉積在襯底表面,在28nm以下製程不可或缺。


2022年,微導納米宣布量產國內第一台High-K ALD,並應用於國內某代工廠28nm產線。2024年,北方華創一口氣推出三款ALD。直到去年9月,美國政府開始將ALD視為重點打擊對象,但顯然為時已晚。


時至今日,國產半導體設備在全球市場的份額仍然以個位數計量,諸多設備種類的國產化率依然還處於偏低水平。


但看似微小的突破,在二十年前也被視作難以逾越的高山。



尾聲



2021年,時任ASML總裁溫寧克被問及地緣政治對中國自主設備的影響,他表示:「物理規則是一樣的,封鎖只會加速中國自主研發的速度。」


半導體設備雖然是一個先發者壟斷的市場,但它同時也是一個極端成熟的市場。市場規模、工藝流程、技術原理與技術實現路徑都非常確定,能限制後發者的不是政府文件,而是物理學。


人工智慧這類前沿技術,反倒處處瀰漫著「戰爭迷霧」,因為其技術發展路線、應用落地方向、市場規模與投資回報率都不甚清晰,市場參與者反而需要面對極大的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晶元製造的分工極端複雜,各個環節相互依存,彼此依賴。這也是為什麼江上舟會說,「我們不一定要樣樣精通,只要有幾樣走在國外前面,就可以走出我們的發展道路。」


可惜江上舟在2011年因癌症辭世,並未看到自己播撒的種子在夾縫中生長萌芽。去年7月,80歲的尹志堯做客央視節目[9],依然保持著樂觀:「我並沒有看到技術上有越不過去的坎。」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 天天要聞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磁體饋線採購包項目迎來關鍵節點,其最後一套校正場線圈內饋線部件在合肥竣工,並交付起運位於法國的ITER現場。這標誌著ITER磁體饋線系統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製順利完成。ITER磁體饋線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製,被稱為ITER磁體系...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 天天要聞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4月13日,副省長、市委書記張振豐在溫州學研究聯合會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立足溫州、研究溫州、服務溫州」,深化時間維度、放大空間維度,貫通歷史研究溫州、跳出溫州研究溫州,努力打造溫州建設高水平文化強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方學術研究的...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 天天要聞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極目新聞記者 張秀娟通訊員 趙夢潔 黃曉彧 林敏「小朋友們,外來入侵物種包括哪些呢?」「在咱們出國旅遊前,需注意哪些問題呢?」4月12日,在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武漢海關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海關開放日」活動。15名小學生化身「國門小衛士」,零距離體驗、參與海關全民國家安全教育...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 天天要聞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頂端新聞記者 楊逍 文 時碩 圖如果你嚮往星辰宇宙,那你是否幻想過在其他星球上跳躍?在本次國防展的「星球重力」互動體驗機前,你每次的縱身一躍,都會化身成屏幕中身穿宇航員服的小人,來到月球、金星、火星、火衛二、土衛一等星體上,屏幕的上方記錄著你的跳躍高度。在月球,你輕輕一躍就能達到3米高度,輕鬆打破2.45米...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 天天要聞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是多重氣象條件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氣象監測和專家分析,此次強風具有以下關鍵成因:一、極端天氣系統的疊加效應1.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 天天要聞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據央視網報道,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將進入倒計時。上周,神十九乘組穩步推進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在開展站內環境監測、設備檢查維護等工作同時,積極開展健康維護。神十九乘組利用腦電設備開展了多項實驗的測試工作,地面科研人員將利用獲取的數據探究重力對視覺運動信息...
感受活力丨機器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 天天要聞

感受活力丨機器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模仿人類奔跑、跳躍、空翻,像人一樣說話、思考甚至察言觀色。這不是科幻電影對未來的虛構,而是2025中國機器人產業闊步向前的現實。小時候的你,是不是也曾暢想過:家裡有一個機器人,能買菜、做飯、鋪床、掃地,幫你干農活,還可以照顧家裡老人……時至今日,這些「天馬行空」的想像,正在變成現實。「12點了,您該吃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