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隨著2024年12月4日「春節」申遺成功,人類非遺再添中國文化瑰寶。春節是最隆重且熱鬧的團圓節日,在國人心中有無可比擬的地位。然而,春節以前不叫春節,甚至差點被廢除……這些關於春節的冷知識,你知道嗎?
2
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通常用來指收成。《說文解字》中也稱:「年,谷熟也。」禾穀一年一熟的生長周期,讓人們深切認識到「年」的節律和周期。
3
過年最早的起源是原始的豐收祭祀。每當農作物豐收,人們便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敬神靈以表達敬意與感激,祈求來年的再次豐收。在那時,「年」成為人們最嚮往的日子。《詩經》就描述了先秦時期周人已有歲時的雛形:「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人們會在豐收後釀酒宰羊,歡聚一堂。
4
俗話說,「百節年為首」「四季春為先」,春節最初來自歲首的概念,反映了自然時空的新舊交換。自漢武帝頒布太初曆之後,以建寅月為歲首,而歲首之月為曆法的基準點,被稱為「正」,所以夏曆中的建寅月,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正月。無論此後歷代曆法怎樣修正,正月初一為歲首的傳統始終不變,延續至今。
5
其實,正月初一在古代並不叫春節,而叫元旦。直至民國,正月初一被定名為「春節」,並沿用至今。在古代,「正月初一」常用元旦、元朔、元日、新元、新正等詞代指,體現了萬象更新。四大名著里的春節叫法各不同。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里的春節都叫元旦,《紅樓夢》里稱春節為年,而《西遊記》中則稱春節為元日。
6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夏曆(農曆)正月第一天被定為歲首。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可見,中國農曆將朔日定為每月的第一天。也就是說,早在宋代,中國古人就將正月初一稱為「元旦」,視為新年第一天。「元」是開始的意思,「旦」的意思為早晨。
7
在歷史上,春節差一點被廢除。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大力推廣公曆新年,倡議把公曆的1月1日定為民國新年。當時社會劇變,破舊立新等思潮湧動,一些知識分子認為春節里一些如祭神、燃放革命、送年禮等特有活動是糟粕,應該禁止。1928年,激進的民國政府決心「廢除舊曆,普用國曆」,推進破舊立新的社會再造。
8
然而,傳統的力量根深蒂固,尤其是春節這樣的民俗,事關中國人根本的精神認同,是不可能被完全廢止的。於是,老百姓的春節照過不誤,查禁一兩年後,當局也只好睜隻眼閉隻眼。直到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停止強制廢除陰曆,並且宣布:對於舊曆年關和民間習俗,不宜過於干涉。於是,民眾又可以名正言順地過年了。
9
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非洲埃及到南美洲巴西,從紐約帝國大廈到悉尼歌劇院,中國農曆新年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中國風」 。春節內容豐富多彩,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2006年,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綜合解放日報、新民晚報 漫畫:楊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