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您及時看到更多內容,點個「關注」,為了您更好的閱讀互動體驗,我們每天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樣的歷史瞬間!
文稿|楊珂
編輯|楊珂
前言
娛樂明星可以被評為院士,
煙草公司,茅台酒業老闆也都可以評選為院士,
她是我國第一批公派留學被迫評為美國院士的人,同時她也是我國半導體領域的開山鼻祖。
但為何她卻在4次評選中科院士中頻頻被拒?中間到底出現了什麼原因?
網友的疑問
當我國李愛珍女士在美國被評選為美國院士時,這則消息同樣也傳到了國內。
人民群眾大感疑惑,為什麼她可以在美國當選院士,在中國評選院士卻被連連拒絕四次?
是因為她有不愛國的舉動?還是條件過於苛刻?她可是我國半導體的開山鼻祖啊。
被評選為為院士,完全是信手拈來,同時她完全可以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
來自網友的回答
某網友應答:「娛樂明星,都可以被選為院士?是誰舉薦的?他們到底給國家做出了什麼貢獻?唱,跳,RAP?,我不能接受」
某網友回答:「半導體不能吃不能喝,茅台不但能喝還能為院士鋪路,沒有什麼是一頓酒解決不了的,如果不能,那就兩頓」
小編和你們的想法是一樣的,一頭霧水,總覺得有些不公平,畢竟咱們中國現在正處於發展中國家,一定要重視科技研究建設之中。
而不是阿貓阿狗都可以評選為院士,這樣只會傷了大眾的心,傷了真正想投身於國家貢獻的科學家們。
如果是這樣的,那麼問題隨之而來,為什麼這幾年來,常常會出現很多公派留學,學成之後不回國的科學家?
總是有原因的,我們應該思考一下真正的問題所在,到底是不是我們學術界目前狀況渾濁不堪,烏煙瘴氣,所導致?
說到院士,在我國院士代表著我國科學領域的最高成就,這些所謂的煙草和酒方面的院士,在科學領域上並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就,同樣也沒有為老百姓帶來所謂的利益。
酒院士,煙院士也就是在煙酒方面有比較大的造詣,雖然他們術業有專攻,但還不足以被譽為院士稱號,同樣還是少不了群眾們的種種質疑,和議論紛紛。
有網友紛紛留言,申請出戰:「我在澡堂給人民群眾搓背十幾年,能不能申請一個去除皮膚人體表面細胞工程學的院士?」
更有群眾說道;「我掏糞,和撿垃圾,能不能申請一個環境科學領域的院士?」
一時間,關於我國評選院士的機制受到人民群眾的質疑,到底什麼人才可以評選院士呢?
小編有所了解到,諾貝爾的獲得者,屠呦呦女士競選幾次院士也都同樣被拒絕。有媒體採訪到,屠呦呦說:「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所以被拒」。
屠呦呦女士的青蒿素,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她這麼優秀的科學家竟然都評選不上院士。
就連袁隆平老爺爺競選院士都被拒絕了三次,那可都是拯救我們的生命,解決圈世界糧食不足的人物。
其實我國評選院士的機制,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所以我們並不用過分去解讀。
李愛珍
言歸正傳,2007年5月24日,北京晨報對年齡已高達71歲的非中國院士李愛珍女士做了一個專訪。
李愛珍曾說:「非常感謝國家,沒有國家創造的這個平台,項目經費,科研環境,等各項目支持,又不會有我的今天」。「我非常感謝曾經那些推薦我的老院士,對他們我感到非常愧疚」。
從此話可以感受到,71歲的李愛珍女士有著一顆愛國,感恩的心,一直非常感謝國家對她的幫助。其次,她愧疚的是,她沒能完成老院士們的心愿,也就是成功當選院士。
小編其實和你們一樣,第一次聽到李愛珍這個名字的時候,都是一頭霧水,她到底是誰呀,是幹什麼的?為什麼這麼備受關注?
其實李愛珍這個名字大家不為所知,也可能是由於她的研究領域有關係,雖然當今社會,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她的研究成果,但我們不曾注意,不像袁隆平爺爺一樣,因為我們每天都要面對高粱這種食物。
她主要研究的是信息科學領域中的,「半導體量子納米結構和器件」。
變成咱們好理解一點的話就是,李愛珍所研究出來的設備,大多在,國防軍事,環保,醫療,包括納米器械,經濟等領域都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打開此研究領域大門
要知道,上世紀80年代,對於這種量子級聯激光器的研究,美國人早在1971年就開始投入人力物力了。然而咱們中國比他們還晚研究了20餘年。
在中國慢慢的發覺此研究重要性的時候,西方國家便封鎖此項目研究的所有設備,禁止外運和外借。
這時我們中國就開啟了公派留學的大門,公派李愛珍等其他夥伴前往國外學習研究此項目,等待學成之際回國,共同建設科技領域發展。
學成之時,便馬上回國,李愛珍憑藉著自己對此方面獨特的理解和努力,她說到做到了,沒有讓國家失望。
她和同伴硬是在西方國家的半百阻撓之下,研究出一套專屬咱們中國自己的設備,中國可以獨立完成此研究項目。此設備對與這個領域中簡直就是開闢先河,重中之重的地位。李愛珍的此項成果,也為中國量子級聯激光器的研究開啟了大門。
她這一行為讓西方國家只好順水推舟,不得不取消了對中國禁運此研究設備的條令。
也就是這麼厲害這麼出色,對國家做出這麼大貢獻的李愛珍女士,評選四次院士紛紛被拒。
院士規則
李愛珍曾在國內4次被推薦院士,4次被落選,其實我和讀者一樣,心中抱有疑問。為什麼要一直評選院士呢?科研人員不應該專心搞研究,不圖這些虛無名號么?
其實我們都錯了,雖然科研人員不一定要看中院士這個稱號,但是從現實角度上來講,當上院士之後,你的研究經費,還有各種補貼項目,讓你無須擔心經費問題所導致的暫停研究,當上院士就可以一心埋頭鑽研這塊領域。
李愛珍先後參加了1999年、2001年、2005年的科學院增選,雖然屢次被拒,但她為了科學研究,還是參加了最後一次2003年的工程院增選,雖然再次落選。
咱們中國,中科院評選院士有著幾個規定。
每年只增選一次,一次大概60人左右,不超過65歲方可評選,年齡滿80歲的不再考慮,評選人不能自己單獨去申請。
65歲以下的評選人需要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薦,才可以參加評選。
65歲以上的評選人需要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薦,才可以參加評選。
在李愛珍三次的院士增選中,有七位院士每次都推薦李愛珍增選,而每次被落選的李愛珍內心很是慚愧,非常愧疚。
因為這七位院士對她的評價特別高,他們的年紀也都不小了,每次都頂著極大的壓力去推薦,但她每次都讓他們失望。每次增選是她都不敢正眼看這些院士。
雖然李愛珍增選了那麼多年,直到最後都沒評選上院士,但是她的身邊總還是有一大群科研人員願意跟著她一起研究,一起共創未來。
多年後記者問落選之後,內心想法是什麼?
李愛珍曾對著記者說:「我今天能當上外籍院士,如果沒有國家對我的信任,沒有國家給我這麼好這麼多的平台,幫我解決各種項目研究經費,就不會有我李愛珍的今天,國家對我這麼好,對我的恩情,我怎麼能忘本呢?」
其實話也說回來,李愛珍已經真的很成功了,做出的貢獻我們都有目共睹,年事已高的她現在依舊奔波在實驗室裡面搞研究。
在李愛珍眼裡幾乎沒有假期這個概念,更甚至有一次有同事大年初一去李愛珍家拜年,怎麼敲門都沒人回應,於是打電話才得知,李愛珍正埋著頭在實驗室做實驗。
小編和你們一樣,那麼她為什麼這麼拚命呢?年事已高,為何還堅持常年做研究,不休息。
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有了好身體才會有更好的精神狀態去研究,對吧?
李愛珍就對學生說過:「任何人都會從地球上消亡,時間可以沖淡一切,也很快會被人們忘記,但是唯獨「中國」這兩個字永遠會在地球上存在下去。
國家給我們的,我們永遠不能忘記,與國家相比,自己的得失實在微不足道,所以我們要盡我所能的維護好國家,讓國家在這個地球上永存下去」。
隨著時間不斷地推移,李愛珍的年齡也在不斷地增加,但她還在為國家做出最後的努力,她的工作時間不多了,她的體力也在逐漸下降著,能夠為祖國做研究的時間很寶貴。
所以,她要在有生之年,把自己全部奉獻給國家,在空閑的時候把她的所有研究學術寫成一本書,傳給年輕的後代們,讓祖國後代們繼續堅持為祖國做貢獻。
李愛珍曾說:「我所關注的只有科研能否取得進展,是否成功。我對美國科學院院士的福利,權利毫無興趣,我只是祖國裡面千千萬萬個科技人員的其中一位,我們都會為祖國奉獻自我。
結語
這才是托起中華民族脊樑的純粹的科研工作者!一生為國為民,任勞任怨,不求名利,才是我們真正仰慕的英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