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期刊最新發表的一項突破性研究展示了機器人控制領域的重大變革。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基於深度神經網路的"視覺運動雅可比場"技術,能夠僅憑單個攝像頭控制各種複雜機器人系統,徹底擺脫了傳統建模方法的束縛。這一成果為軟體機器人和仿生機器人的實際應用掃清了重要障礙。
傳統機器人控制的局限性凸顯
傳統機器人系統通常由精密加工的剛性部件構成,楊氏模量高達10的9次方至10的12次方帕斯卡,這些系統可以通過理想化的剛性鏈節模型進行精確建模。然而,現代製造技術催生的新一代仿生機器人面臨著截然不同的挑戰。這些系統採用柔軟材料製造,模擬自然生物體的複雜結構,在驅動過程中會發生大幅變形,並表現出粘彈性等時間相關效應。
軟體機器人的建模困難主要源於其材料特性的複雜性。與傳統機器人不同,這些系統缺乏精確的嵌入式感測器,難以進行實時狀態監測。從連續介質力學和大變形理論中導出的控制方程求解成本極高,現有的模型簡化方法往往依賴特定系統的假設,缺乏通用性。
研究團隊指出,這種建模困難嚴重阻礙了仿生硬體的廣泛應用。任何機器人系統都需要配備能夠準確預測末端執行器運動的控制模型,而傳統方法在面對軟體機器人時顯得力不從心。
視覺運動雅可比場技術突破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提出的解決方案受到人類感知能力的啟發。人類操作者可以在幾分鐘內學會使用遊戲手柄控制機器人執行複雜任務,而所需的唯一感測器就是眼睛。基於這一觀察,研究團隊開發了視覺運動雅可比場技術。
該方法的核心創新在於使用深度神經網路將機器人的視頻流直接映射到其3D表示,這一表示編碼了機器人的幾何形狀和差分運動學特性。具體而言,系統重建了神經輻射場來表示機器人的3D形狀和外觀,同時構建了創新的視覺運動雅可比場,將3D空間中的每個點映射到線性運算符,描述該點如何響應機器人的執行器命令。
訓練過程採用自監督學習方式,使用12台RGB-D攝像頭從不同角度記錄機器人執行隨機命令的過程,訓練時間為2-3小時。系統通過光流和點跟蹤方法提取2D運動信息,利用可微分渲染技術將3D運動場渲染為2D光流,並與觀察到的光流進行比較來訓練模型。
多樣化機器人平台驗證成功
研究團隊在四種截然不同的機器人系統上驗證了該技術的有效性。這些系統包括價值300美元的3D列印混合軟-剛性氣動手、由手動剪切輔助材料製成的軟體腕式機器人平台、具有16個自由度的市售Allegro機械手,以及採用低成本電機和3D列印部件的DIY機器人手臂。
實驗結果顯示,該系統能夠從單個圖像中準確重建各種機器人的3D表示。在閉環控制測試中,Allegro機械手實現了每關節小於3度的誤差和每指尖小於4毫米的位置誤差。對於軟體腕式平台,即使在外加350克重物改變系統動力學的情況下,系統仍能成功完成複雜的旋轉運動,位置誤差僅為7.303毫米。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系統展現出了對硬體缺陷的強魯棒性。在控制存在嚴重反衝問題的低成本機器人手臂時,系統成功完成了在空中繪製字母和幾何圖形的任務,平均誤差小於6毫米。
技術影響與未來展望
這項技術的意義遠超機器人控制本身。通過消除對精確建模的依賴,該方法大大拓寬了可實際部署的機器人設計空間。傳統上,機器人設計受限於建模能力,必須採用精密製造、昂貴材料和廣泛的感測能力。新技術的出現意味著低成本、簡單結構的機器人也能實現精確控制。
當前軟體機器人領域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複雜運動控制、反饋系統集成和軟材料動力學建模等。這項研究為解決這些挑戰提供了全新思路,特別是在降低機器人自動化成本和門檻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團隊表示,該技術的通用性使其適用於各種製造工藝、驅動方式和材料類型的機器人系統。未來的研究方向將聚焦於進一步提高系統的泛化能力和處理更複雜任務的能力,同時探索將該技術應用於更廣泛的機器人平台。
這一突破性成果不僅為機器人技術的發展開闢了新道路,也為實現更加智能、靈活的機器人系統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
- Nature: "Controlling diverse robots by inferring Jacobian fields with deep net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