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之重,萬物之重。
老子在幾千年前就提出了「厚德載物」,《道德經》中「道」和「德」是相提並論的,甚至更強調「德」。
所以才有選才的標準:德才兼備謂之上,有德無才謂之中,無德無才為庸人,有才無德謂之禍。
所以越聰明的人,如果沒有道德約束,破壞力更強。知識越多越反動也是這個道理。
二、「科技與狠活」不僅僅是商業邏輯的選擇。
《得到頭條》「科技與狠活」一期講到了科技應用的邏輯不僅僅是商業邏輯。
「科技與狠活」是今年流行的網路熱詞,泛指一切食品添加劑。這個詞出自一個叫辛吉飛的抖音播主,他對大小餐飲里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都玩得爐火純青。比如能用干制的大豆蛋白泡發,代替豬肉做餃子餡。做出來的餃子成本不到三塊錢一斤。再比如,他做番茄火鍋底料,一顆西紅柿都不用,只靠幾滴香精色素,就全搞定。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叫「滿滿的科技與狠活兒」。著實讓一部分人擔心,這些富含添加劑的東西還能放心的吃嗎,對人體健康有害沒?一撥人則能平靜的接受食品添加劑,因為不可能拒絕,還有多少食品是沒有添加劑的,幾乎找不到了。只要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是在規定範圍內使用,別亂用,別多用,應該就沒什麼事。
一個叫邁克爾·波倫的美國作家,常年研究食品問題,2006年,他寫了一本關於食品添加劑的書——《雜食者的兩難》。作者是這本書里有個很有意思的結論,說的是,食品添加劑這個東西的出現,跟從業者的個人意願關係不大。它的本質,是農業產物進入工業邏輯的結果。
食品添加劑的老祖宗是玉米,玉米被做成各種食品添加劑。所以在咱們經常吃的快餐里,沙拉醬有65%是玉米,奶昔有78%是玉米,漢堡有52%是玉米,還有你吃的豬、牛、雞,它們飼料的主要成分也是玉米。碳酸飲料,除了水分,幾乎百分百是玉米。
當年,美國人為了解決本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大規模種植農作物。而玉米是唯一能夠大規模種植的原產農作物。美國人不光自己種,還給別人種。因為玉米消耗的水少,特別耐熱。再加上美國人研究出了高效的化肥,讓玉米產量在短短几十年里,翻了四倍。
多出來的玉米就做成飼料,喂動物。於是,玉米成了最重要的飼料原料。那動物吃不了的呢?就做食品添加劑。
於是,玉米就被加工成了卵磷脂、乳酸、離氨酸、谷氨酸鈉、多元醇這些常見的食品添加劑。到這一步,玉米已經脫離了農業邏輯,徹底進入工業邏輯了。
種玉米,需要化肥。而玉米種出來,又要做成一堆食品化合物。就這樣,玉米雖然是個植物,但它的上游和下游,都發展出了龐大的工業體系。在玉米的上游,連接的是製造化肥,具體說是氮肥的工廠。而在玉米的下游,比如收割玉米的機器,也是工業體系製造出來的。而收割來的玉米,又被送進各種工廠,變成了各種食品添加劑。就這樣,在上下游的夾擊下,玉米的生物屬性越來越弱,工業屬性越來越強。
一旦進入工業,它奉行的可就不再是自然邏輯了。自然邏輯里,我可以追求純天然,追求純綠色,追求味道。一旦進入工業,我追求的就是效率,是投入產出比,是我消耗的每一度電,每一毫升石油,到底變成了什麼?還有人專門算過一筆賬,每生產100公斤玉米,大概得消耗四到五升石油。而100公斤玉米的熱量,比五升石油要高得多,因此,這個買賣,划算。
通過玉米,我們就能感受到,食品添加劑,表面上看是商業策略的選擇,但它的背後,其實是自然邏輯和工業邏輯,這兩套邏輯之間的摩擦。
不管在什麼時代,這個社會都有一個最底層的驅動力,那就是,效率。
三、科技在法律行業的應用,底層邏輯也應該是效率,但不能僅拿效率說事,讓科技成為玩高級的噱頭。
連種個玉米本該屬於農業領域的事情也因為進入工業領域,提高了食品行業的生產效率。科技加持法律行業,法律行業的效率自然也會有質的飛躍。提升法院等司法機關、提升律師行業辦案的效率是很多法律科技公司的使命和目標。提升效率本身並沒有對錯之分,但如果軟體開發者的初心僅僅是為了解決應付各種檢查、完成各種例行公事的任務,或者作為對外宣傳以此獲客的噱頭,出發點不是讓用戶工作更便利、為用戶做工作決策提供客觀可行的參考數據和方案。這種科技手段就是毫無實際意義,且不能長久的偽科技。
一切的本源,還得有一顆良善的初心,正心、正念、正行。無論是什麼科技才可能真正長遠的幫助人類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