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地球上的另類嗎?其實從很多方面來看的確如此,地球上數百萬個物種,唯獨人類發展出智慧文明,我們在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足跡,這是很多物種做不到的。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超過1.1萬米,即使把地球上的最高峰放進去都差幾千米才能露出水面,但就是這樣的地方也已經有了人類的足跡。隨著科技的發展,地球已經難以阻擋我們的探索欲,人類開始飛出地球心向星辰大海。
上個世紀二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展開太空競賽,很大程度地推動了人類在太空領域的發展,加加林是第一個飛出地球的人類,阿姆斯特朗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類。這樣的我們在地球上數百萬個物種里來說的確是另類,但是從某些角度來講這也是很正常的結果。
非洲大草原是動物的天堂,那裡生活著不同種類的動物,獵食者就包括獅子、斑鬣狗和花豹等,草食性動物要更加的豐富,每年的東非動物大遷移,可以看到浩浩蕩蕩的動物大軍碾過大草原。物種豐富意味著競爭性比較大,例如非洲草原上的長頸鹿,正常情況下它們是沒有天敵存在的,即使作為非洲動物的王者獅子,它們也不會輕易的去獵殺長頸鹿。
當然,即使對長頸鹿動手,也多是一些老弱病殘的個體,主要還是因為長頸鹿的體重大,四肢力量大,如果不小心挨上長頸鹿的一腳,獅子也難以抵抗的。但是長頸鹿幼崽的防禦力就要差很多了,因此在出生後會很快的站起來,並且能跑能跳。
但是人類就不行,不要說幾十分鐘或者幾個小時,剛出生的嬰兒需要漫長的發育時間,如果在野外沒有父母的幫助幾乎是毫無生存能力的。
很多人認為是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退化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首先,人類在地球上經過幾十萬年數百萬年的發展,一切都是在逐漸變好的,我們從曾經非洲大草原上瑟瑟發抖的小可憐,發展到今天站到食物鏈的頂端,就是因為發明了工具學會使用工具,讓我們利於優勢地位。但是在遠古時期,人類的老祖宗在食物鏈上的等級並不是很高,甚至還存在過天敵,例如貓科動物中已經滅絕的遠古霸主恐貓,它是劍齒虎的一種,在300-500萬年前科學家認為它們就曾以南方古猿為食物,也成為南方古猿的天敵。
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它們滅絕了,徹底退出歷史的舞台。
人類作為典型的社會性動物,喜歡群居聚集,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在危險的野外生存。到了現在,人類的科技能力製造各種不同的工具,靠著這些工具我們可以更好的生存下去,而嬰兒的出生壓力沒有其它物種那麼大,甚至是沒有壓力的。像下邊的瞪羚寶寶,出生後不久就可能面臨這樣的狀況,被獅子狂追,因此需要儘快地站立學會奔跑,這是生存之道。
人類都是「早產兒」,這跟人類的發展進化還是有一定關聯的
地球上數百萬個物種,每一種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有的物種跑得快、有的物種體型大、有的物種擅隱匿,而人類靠的就是聰明的大腦,這也導致人類擁有一個大腦殼,同時也因為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的開始直立行走,這一切都讓生產變得困難。
腦殼大不好生,直立行走致使產道變窄,因此說難產死亡率在一段時間內是上升的。因此在進化的過程中,嬰兒並不會在媽媽的子宮裡完全發育成熟,出生後還需要精心地照料撫養。因此說,從某種意義來講人類都是「早產兒」。
再舉一個例子,前文提到的長頸鹿一出生後在半個小時內就可以站立起來又跑又跳,這跟它們的孕育期有一定的關係,長頸鹿會在媽媽的肚子里待上15個月左右,出生之前發育時間就比較長了。而像一些有袋類的動物,它們剛出生的寶寶小地像一顆花生,不要說站起來又跑又跳,根本不能暴露時間太長,只能長時間的生活在袋鼠媽媽的育兒袋里。
它們的孕育期可能就30-40天左右,因此屬於那種發育完全不良的情況。
說在最後
任何物種在地球上生存都需要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尤其是繁衍後代,如果生存壓力很大,就必須要讓它們在母體的肚子里儘可能發育完全,這樣新生的幼崽適應能力就更強。這也是哺乳動物的非常關注的一點,畢竟不像是卵生的爬行動物,付出小胚胎數量較多,即使死亡率高,但是最終成長起來的個體也會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