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光年外,巨大的宇宙「吸血鬼」正向地球飛來

2022年11月02日22:05:03 科學 1751

「蝠來魅隱」。

1400光年外,巨大的宇宙「吸血鬼」正向地球飛來 - 天天要聞

APOD / Mark Hanson / Mike Selby

地理的差異帶來了文化的差異。但只要我們跳出差異的局限,那麼我們就能看見文明的多樣性,看見人類在這個行星上創造的種種奇蹟。

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福氣」和西方文化中令人生畏的吸血鬼,竟也能奇蹟般地結合在同一種生物——蝙蝠身上。而死的象徵意義,與生的現實意義,也能同時在這隻銀河系最大的蝙蝠——LDN 43星雲身上得以體現。

位於蛇夫座的LDN 43距地球約1400光年,其外形正如一隻向著我們飛來的巨大蝙蝠。蝙蝠的主體是一團密度大到足以阻擋光線的分子雲。它阻擋了背景的星辰,同時也阻擋了鄰近反射星雲發出的幽光。

儘管蝙蝠在西方文化中象徵著死亡,但這隻翼展達12光年的巨型蝙蝠實際上是一片充滿著生機的沃土。其內部孕育有大量恆星的胚胎。正是這些深嵌在星雲內部的年幼恆星,將這隻巨型宇宙蝙蝠的輪廓勾勒得如此生動和鮮明。

參考
LDN 43: The Cosmic Bat Nebula
https://apod.nasa.gov/apod/ap221031.html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 天天要聞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中國藍新聞 浙江之聲記者 徐欣悅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熱帶風暴級),今天13時中心位於溫州偏東方向約118公里的海面上,預計將於今天傍晚到夜間在台州到寧德一帶沿海登陸。省應急管理廳總工程師胡堯文介紹,目前看,儘管颱風強度不強,但有三個特點要特別關註:一是路徑罕見,作為第一個從南海穿過台灣海峽再可能登陸浙...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 天天要聞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盧煜明被認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下一個中國科學家」。撰文丨凌 駿責編丨汪 航近日,歐洲科學院官網在線更新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在列。盧煜明院士是全球無創產檢技術的奠基人,他耗時22年開發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技術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個國家落地應用,每年為全球孕婦...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 天天要聞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等眾多科學家和青年科研人員相聚上海黃浦江畔,參加「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科學峰會」。這場峰會聚焦科學未來發展趨勢,在對話環節請科學家預測未來、寄語青年。西湖大學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施一公院士認為,AlphaFold(阿爾法摺疊)人工智慧系統的問世,改變了生命...
百年辯論迎來大結局?《科學》:成年後神經元可再生,再添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百年辯論迎來大結局?《科學》:成年後神經元可再生,再添關鍵證據

成年人大腦中能否產生新生神經元?對於這一問題,神經科學家已經爭論了上百年。早在上世紀之初,被譽為「現代神經科學之父」的神經組織學家Santiago Ramón y Cajal認為,成年人的大腦細胞是固定、終末化且不可改變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神經科學家都認為在兒童時期過後,人類的神經元就已經全部成熟。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