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科普丨舉頭見明月,關於「月」的這些知識你知道?

2022年10月24日15:22:27 科學 1231
天文科普丨舉頭見明月,關於「月」的這些知識你知道? - 天天要聞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戴科 長沙綜合整理報道

愛好天文的小夥伴們有福了!11月8日將迎來2022年度的第二次月全食,更難得是,將同時上演月球掩食天王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種機會,可謂千載難逢。

古往今來,「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讓人們對月亮有著無盡的嚮往與好奇。隨著我國深空探測事業不斷取得矚目成績,對月球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一些關於月球的科普知識讓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單從外形上看,月亮像極了扁圓的「白玉盤」「瑤台鏡」。古時人們常以月為題,作詩作對,但對月亮卻不甚了解,認為月亮是極為寒冷的地方,被稱作是「廣寒宮」。

觀月,古人尤其喜月

不如意事常九八,可與人言無二三。古往今來,人人可賞的月色,成為遙思寄語,抒懷詠志的不二之選。

天文科普丨舉頭見明月,關於「月」的這些知識你知道? - 天天要聞

靜夜思圖(中國畫戴敦邦作。圖片來源:光明日報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不勝枚舉的千古名句,流傳至今,膾炙人口。

天文科普丨舉頭見明月,關於「月」的這些知識你知道? - 天天要聞

雖是如此,但古人對月亮的研究和探索從未停止,不僅催生了「嫦娥奔月」的浪漫神話,還取得了許多科學的真知灼見和成就。

例如,古人稱早晨海水上漲為潮,黃昏上漲為汐,合稱潮汐或海潮,認為這種現象與月亮有著某種神秘的關係,許多古代詩人對此都有生動的描寫。如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就寫出了「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千古名句。

天文科普丨舉頭見明月,關於「月」的這些知識你知道? - 天天要聞

潮汐發電渦輪。來源:央視新聞

「濤之起也,隨月盛衰。」東漢王充也在《論衡·書虛》中指出,潮汐的漲落是隨著月亮的運動而發生的。唐朝竇叔蒙所撰的《海濤志》更明確提出「潮汐作濤,必符於月」 的同步原理,根據月亮圓缺等的變化進行推算,創製了高低潮時推算圖。

我們現在常用的「陰曆」演算法也是以月為媒。月由圓到缺,再由缺到圓,古人把對月亮的觀察研究成果運用到陰曆曆法的編製中。

陰曆主要指按月球的月相周期變化,即月亮圓缺的變化來安排的曆法。

在陰曆中,每月的初一是朔月日;初七、初八是上弦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滿月,即望月日;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二十九是晦月等等。經過測算月亮圓缺變化需時約30天左右,於是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分為十二個歷月。

識月,這些知識點你知道?

你真的認識月亮?一起來看看這些常識你知道嗎?

天文科普丨舉頭見明月,關於「月」的這些知識你知道? - 天天要聞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月球的認知越發全面。月球,俗稱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衛星,距地球平均距離約38萬公里。

月球內部由月核(半徑700公里)、月幔(半徑1000公里)和月殼(厚度70公里)組成,與地球相似。由於沒有大氣層,月球表面岩石受到各種小天體頻繁撞擊後,形成了一層厚度大約在3至20米之間的月壤。

如今,人們常常通過天文望遠鏡,來觀察月相、月食、超級月亮、紅月亮、合月等壯觀有趣的天文現象。

天文科普丨舉頭見明月,關於「月」的這些知識你知道? - 天天要聞

中秋佳節,皓月當空,如果你認為月亮會發光,那就錯了!月球靠反射陽光發亮,它與太陽相對位置不同(黃經差),呈現出了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4種主要的月相。

「天狗食月」其實就是月食,以前古人不了解這個,所以說月亮被狗吃了。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當太陽、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時(地球在太陽和月球之間),太陽到月球的光線便會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蓋,產生月食。

超級月亮往往是攝影愛好者追逐的對象,那超級月亮是怎麼形成的呢?

天文科普丨舉頭見明月,關於「月」的這些知識你知道? - 天天要聞

2022年度最大的「超級月亮」亮相夜空。來源:央視新聞

其實啊,月亮繞地球運行的軌道並不是圓形的,而是橢圓形的。據測量,月球位於近地點時,距離地球的平均距離為36.3萬千米,而位於遠地點時,平均距離為40.6萬千米,兩者相差達到10.41%。當月亮位於近地點時,正是觀察超級月亮的最佳時期。

古時,人們稱月亮為「廣寒宮」,這一點不為過,不過月球上除了寒冷,還有高溫,晝夜溫差極大。月球表面幾乎沒有大氣層,缺少了大氣層對於溫度的調節之後,月球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狀況,晝夜溫差可以達到300多度。

神話故事中也常說「天上一日,人間一年」,雖不至於此,但月球上的一天確實很久。與地球相比,月亮是「慢節奏」的,它自轉一周要708個小時。也就是說,月球上的一天相當於地球上的29.5天呢。而且,因為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和自轉一周的時間相同,月亮始終以同一面向著地球。

探月,「嫦娥工程」三步走

隨著中國深空探測事業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嫦娥工程」的實施,我國「探月」的成績有了跨越式發展,矚目全球。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無人月球探測」又分為「繞」「落」「回」三步走。

現在,讓我們跟著時間線,來了解下我國的「嫦娥工程」吧。

天文科普丨舉頭見明月,關於「月」的這些知識你知道? - 天天要聞

250萬全月地質圖縮略圖。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2007年10月24日18點03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我國第一顆繞月人造衛星嫦娥一號,正式邁出了我國探月的第一步。根據嫦娥一號拍攝的珍貴資料,我國構建了月球的三維立體模型圖。

之後,我國又發射了嫦娥二號。除了繞月任務之外,嫦娥二號還肩負了獲取更高解析度的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和元素分布圖,探測地月與近月空間環境等任務,為日後嫦娥三號的月球軟著陸做好準備。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來了!它肩負著「測月、巡天、觀地」的重任。經過2天的飛行,嫦娥三號於14日成功在月球實現軟著陸,成為我國首個實現地外天體軟著陸的探測器。

2018年12月8日凌晨,搭載著玉兔二號的嫦娥四號升空。2019年1月3日在月背著陸,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探測器。

天文科普丨舉頭見明月,關於「月」的這些知識你知道? - 天天要聞

嫦娥五號月球工作示意圖。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開啟了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著陸。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

赴九天,問蒼穹,我們的征程是星辰大海!

隨著我國深空探索技術的不斷提升完善,相信「載人登月」也即將到來,讓我們一起期待「奔月」成真吧。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時隔百餘年 海南發現壁虎屬新物種 - 天天要聞

時隔百餘年 海南發現壁虎屬新物種

新華社海口5月15日電 經反覆核實論證,海南省林業局15日確認,時隔百餘年,海南再次發現一個壁虎屬新物種——自然保護地壁虎。這也是首個由我國人員在海南本土發現並命名的壁虎屬物種。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動物分類雜誌》上發表。2024年12月8日,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拍攝的自然保護地壁虎。(周潤邦 攝)...
創新展上看創新,GEA加速未來食品行業高效增長 - 天天要聞

創新展上看創新,GEA加速未來食品行業高效增長

AI時代,食品飲料行業正快速變革與創新發展。消費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正驅動行業探索技術創新與轉型。從植物基到生物技術、智能製造,食品飲料企業正在創新與規模化生產、提升產品品質與生產效率的思考中前進。FBIF食品創新展近日在上海
沙特正成為另一個AI晶元消耗大戶 - 天天要聞

沙特正成為另一個AI晶元消耗大戶

看上中東,英偉達向沙特出售1.8萬顆頂級AI晶元文|《財經》研究員 周源編輯|謝麗容美東時間5月13日周二,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的沙特-美國投資論壇上,英偉達(NVIDIA)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宣布,將向沙特人工智慧(下稱AI)初創公司H
日本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將在台灣省投入醫療使用! - 天天要聞

日本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將在台灣省投入醫療使用!

日本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天空驅動」(Skydrive)將在台灣省作為應急醫療直升機投入使用!日本研發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 「天空驅動」(Skydrive)已被指定為台灣省的應急醫療直升機,預計將用於支援陸上交通受限的離島地區緊急醫療服務。儘管 eVTOL 尚未進入全面商業運營階段,但近年來全球多國已加速電動垂直起...
圖解巷道高冒區、複雜空巷充填及上隅角密閉 - 天天要聞

圖解巷道高冒區、複雜空巷充填及上隅角密閉

我是通風安全,點擊上方「關注」,每天為你分享【一通三防】與【安全管理】乾貨。一、充填設備及工藝材料施工採用的設備主要有氣動隔膜泵、混合器。材料充填工藝如下:按照水灰比(1.
五十萬米高空捕捉地表細節 - 天天要聞

五十萬米高空捕捉地表細節

長光衛星智慧農業農村綜合指揮平台界面。 長光衛星供圖李岩在加工反射鏡。 本報記者 劉以晴攝「吉林一號」寬幅衛星總裝現場。 長光衛星供圖「吉林一號」是我國最大的商業遙感衛星星座和全球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
我國首款航天大模型 讓衛星管理更聰明 - 天天要聞

我國首款航天大模型 讓衛星管理更聰明

隨著天上的衛星組網越來越多,這些衛星如何更加智能、高效地管理成為行業面臨的一個問題。我國首個航天大模型,正在助力衛星管理更聰明。航天大模型「華山」,首次將大語言模型應用在航天領域的產品上,運用AI幫助用戶完成航天器智能操控、軌道計算與分析、指令代碼生成等航天器在軌管理工作。通過數據學習,它可以快速且智...
大熊貓「荷風」「蘭韻」正式亮相奧地利美泉宮動物園 - 天天要聞

大熊貓「荷風」「蘭韻」正式亮相奧地利美泉宮動物園

當地時間5月14日,來自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大熊貓「荷風」和「蘭韻」正式亮相奧地利維也納美泉宮動物園。當天,美泉宮動物園為「荷風」和「蘭韻」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發表致辭。現場觀眾熱情高漲,眾多兒童歡呼雀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