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彎:「引力場」

2022年10月12日09:35:09 科學 1914

愛因斯坦終於找到通向廣義相對論的正確入口,也就是等效原理之後,他又花了幾年時間,才找到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理論。

這個理論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時間和空間都是彎曲的。如果用兩句話來總結,就是物質決定時空如何彎曲,彎曲的時空決定物體如何運動。


萬物皆可彎:「引力場」 - 天天要聞

愛因斯坦是如何想到時間和空間都是彎曲的呢?我們用彎曲的球面打比方。將一個球放在較遠處,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球面,但如果將球放在眼前,我們只能看到球的一個局部。此時我們注意到,一個很小的局部其實並沒有那麼彎。這個局部越小,越不彎。直到我們將局部變得無限小之後,這個局部無限接近於一個無限小的平面局部。

我們將很多無限接近於平面的小局部拼接起來,就得到了一個球面。當然,其他彎曲的曲面也可以這樣做出來,比如輪胎面或其他更加複雜的面。這種方法其實是幾何學家發現的。

19世紀中葉,德國數學家黎曼將這種研究曲面的方法推廣到了任意維度的空間。其實,我們普通人很難想像一個彎曲的三維空間長什麼樣,因為我們自己就生活在三維空間中。但是,數學家可以用抽象的方法來研究彎曲的三維空間,就是將無數無限小的平坦的三維歐氏空間局部拼接在一起。當然,彎曲的四維空間、更高維的空間都可以這麼研究。

那麼,愛因斯坦是如何想到彎曲的時空的呢?這正是他的等效原理的功勞。所謂等效原理,是指在重力場中自由下落的參考系裡,我們看到的物理學定律和在狹義相對論中的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一個自由下落的人看到的時間和空間,就是狹義相對論中的時間和空間,即閔可夫斯基時空。愛因斯坦想到,閔可夫斯基時空就像沒有彎的空間一樣。但是,重力場中不同的地方,自由下落的參考系是不一樣的。比如,北京的一個自由下落參考系,就完全不同於紐約的一個自由下落參考系。愛因斯坦將這些不同的自由下落參考系稱為局部慣性參考系。因此,在一個重力場中,有很多局部慣性參考系,將這些不同的局部慣性參考系拼接起來,我們不就得到了一個彎曲的時空嗎?這種做法,很像幾何學家研究彎曲空間的做法。

那麼,一個物體在彎曲的時空中是怎樣運動的呢?很簡單,在每一個時間和空間點,這個物體的運動方式就是自由下落。比如,一顆衛星就在地球的重力場中不斷地自由下落。只不過在愛因斯坦的彎曲時空中,我們用時間和空間的彎曲本身來解釋物體是如何運動的。

萬物皆可彎:「引力場」 - 天天要聞

愛因斯坦利用等效原理,發現了彎曲的時空。後來他說,其實他的發現和所謂的馬赫原理有關。什麼是馬赫原理呢?還記得我們提到過牛頓的絕對空間嗎?伽利略相對性原理指出,所有慣性參考系都是等價的,任何一個慣性參考系都不會比其他慣性參考系更特殊。但是,牛頓想,與所有恆星相對靜止的空間是不是更加特殊一點?這個空間是不是絕對空間?而馬赫更進一步想,恆星的分布是不是決定了慣性參考系?也就是說,物質的分布決定了慣性參考系。其實,馬赫的這種想法已經很接近愛因斯坦的想法了。

在愛因斯坦之前,人們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物質存在於其中的固定的腳手架。到愛因斯坦這裡,時間和空間本身也是可以變化的了。愛因斯坦在思考量子論的同時,花了差不多8年時間才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他的最終解決方案很簡單:萬有引力的存在使得時間和空間也是可變的。時間和空間既然在狹義相對論中是一個整體,那麼,這個整體是固定不變的,還是像所有物體一樣,本身也是可變的?引力的存在使得時空不再是一個固定的腳手架。在愛因斯坦之前,很多數學家已經跳出歐幾里得建立的固定的空間,開始研究各種不同的彎曲空間了。到了愛因斯坦這裡,這些彎曲空間不僅是數學上的想像,也是物理現實。

愛因斯坦理論中的第一個關鍵點是彎曲時空,第二個關鍵點是彎曲時空是怎麼產生的?

他的答案是,物質存在時,或者更加一般地能量和動量存在時,時空就會變得彎曲,能量和動量越大,時空就彎曲得越厲害。我們通常說黑洞是時空彎曲得最厲害的地方,這並不準確。對一個很大的黑洞來說,其質量雖然大,但包含這個黑洞的「視界」也很大,在視界和視界外邊,時空彎曲得並不厲害。這裡的視界指的是時鐘走得無限慢的地方。時空彎曲的最厲害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宇宙大爆炸開始時的「奇點」,一處是黑洞坍縮的「奇點」,在這兩種奇點處,時空的曲率變得無限大。

用彎曲時空取代牛頓的萬有引力之後,即使沒有能量,時空也可以彎曲,就像在電磁理論中,沒有電荷和電流也可以有電磁場一樣,這樣的電磁場就是電磁波。而不存在能量的彎曲時空對應的引力場就是引力波。

有了廣義相對論,物理學家就可以研究在萬有引力作用下恆星的命運。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恆星是靠熱核反應維持生命的,一旦熱核反應終止了,如果只用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恆星就會一直塌縮下去,到了一定程度,引力太大了,牛頓理論便不適用了。

留學英國的印度人錢德拉塞卡發現,當恆星的質量小於一個數值的時候,它會塌縮成一種叫白矮星的東西。為什麼叫白矮星呢?因為它會發出白光,但半徑很小,也就是密度非常大,又白又矮。如果恆星質量比這個數值大,它還會繼續塌縮,塌縮成什麼呢?物理學家朗道認為,只要它的質量不超過2個太陽,就會塌縮成一種半徑更小的東西,這種東西叫中子星

如果恆星的質量超過2個太陽會怎麼樣?這時,萬有引力強大到連中子星都自身難保,要一直塌縮下去,最終形成一種叫黑洞的東西。那麼,黑洞到底是什麼呢?

萬物皆可彎:「引力場」 - 天天要聞

20世紀60年代,物理學家發現,黑洞就是一種完全不發光的天體。在黑洞外面有一個半徑,在這裡,引力強大到連光都跑不出來。

為什麼光都跑不出來?前面我們談到了時空彎曲,時空彎曲是什麼?就是離質量中心越近的地方,時鐘走得越慢。大家想像一下,有一個時鐘放在黑洞附近,它每走一秒鐘,我們在遠處的人得等上一年的時間,這就是時鐘變慢效應。光速在愛因斯坦的理論中是不變的,也就是說,在那個鐘附近,儘管光在一秒鐘之內跑了30萬千米,在我們看來卻是一年才跑了30萬千米。好了,現在將時鐘再向黑洞靠近一些,這時,時鐘每跑一億分之一秒,我們就得等上一年。也就是說,在我們看來,光在一年內只走了3米,比蝸牛慢多了。就這樣,越靠近黑洞,在我們看來光走得越慢,到後來根本走不出來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一個恆星的質量比太陽大上2倍最後都會變成黑洞,因為恆星燃燒到最後,還會向外拋出東西,因此,物理學家覺得,如果一個恆星的質量是太陽的20倍,那麼它肯定會變成黑洞。

愛因斯坦的理論不僅適用於地球,還適用於整個宇宙。在牛頓的時空觀居於統治地位的200多年時間裡,人們一直覺得,從整體上來說宇宙是靜態的。可是,愛因斯坦在用廣義相對論研究整個宇宙的時候,發現宇宙不可能是靜止的,這讓他很為難。但是,也就是在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10多年之後,哈勃發現,銀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都在遠離地球,可見,宇宙不是靜止的。有一個叫勒梅特的神父說,如果我們假設宇宙在不斷膨脹,那麼哈勃的發現結果正好就是愛因斯坦理論預言的!在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20年後,勒梅特終於說服了愛因斯坦,讓他相信了宇宙膨脹論。

萬物皆可彎:「引力場」 - 天天要聞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在物質存在的前提下,時間和空間都是彎曲的,這是萬有引力存在的根本原因。彎曲的時空導致物體的運動是不斷地自由下落的,而物質的分布決定了時間和空間如何彎曲。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我國首款航天大模型 讓衛星管理更聰明 - 天天要聞

我國首款航天大模型 讓衛星管理更聰明

隨著天上的衛星組網越來越多,這些衛星如何更加智能、高效地管理成為行業面臨的一個問題。我國首個航天大模型,正在助力衛星管理更聰明。航天大模型「華山」,首次將大語言模型應用在航天領域的產品上,運用AI幫助用戶完成航天器智能操控、軌道計算與分析、指令代碼生成等航天器在軌管理工作。通過數據學習,它可以快速且智...
大熊貓「荷風」「蘭韻」正式亮相奧地利美泉宮動物園 - 天天要聞

大熊貓「荷風」「蘭韻」正式亮相奧地利美泉宮動物園

當地時間5月14日,來自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大熊貓「荷風」和「蘭韻」正式亮相奧地利維也納美泉宮動物園。當天,美泉宮動物園為「荷風」和「蘭韻」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發表致辭。現場觀眾熱情高漲,眾多兒童歡呼雀躍,
資深研究員親授AI實操秘籍,助力醫學研究設計效率翻倍! - 天天要聞

資深研究員親授AI實操秘籍,助力醫學研究設計效率翻倍!

我們都知道醫學研究方案設計耗時又耗力?面對複雜的實驗邏輯和文獻海量信息,如何快速產出高質量方案呢?我想這一直是大家迫切想要解決問題吧!那今天刷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有福了,本文結合梅斯醫學資深研究員張磊博士直播乾貨,手把手教你用AI拆解研究目標、優化實驗設計,文末還附贈工具試用入口!【研究方案設計的前置知...
我國科學家率先「看見」固體氫的最精細結構 - 天天要聞

我國科學家率先「看見」固體氫的最精細結構

常溫常壓下,氫以氣體狀態存在。高壓下,氫結晶為固體。而超高壓下固體氫的原子排列方式一直是未解之謎。14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一項重大突破: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團隊用X射線納米探針首次「看見」固體氫的複雜晶體結構。這是目前世界上固
早讀|「天數天算」,AI邁向太空 - 天天要聞

早讀|「天數天算」,AI邁向太空

早上好!上觀新聞『早讀』來啦!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農曆四月十八上海多雲到陰,下午起局部地區有短時小雨,22~29℃§今日關注「天數天算」,AI邁向太空※ 5月14日12時12分,國星宇航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太空計算星座021任務12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全球首個太空計...
與總書記交流的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年輕人,在探索什麼前沿領域? - 天天要聞

與總書記交流的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年輕人,在探索什麼前沿領域?

人工智慧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4月29日,是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青年科研團隊終生難忘的一天。他們在「模速空間」參加一場以「下一代智能體的自主進化」為主題的沙龍時,與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面對面交流。這些年輕人在探索什麼前沿領域?他們身處的科研環境如何?記者來到毗鄰「模速空間」的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采...
生命,居然也可以懸在邊界上,不活不死…… - 天天要聞

生命,居然也可以懸在邊界上,不活不死……

17 世紀末,一位自學成才的科學家安東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展開了一項讓他重新思考「生命是什麼」以及「生命的邊界在哪裡」的探索。這段旅程不僅顛覆了他自己的世界觀,也在科學和哲學界激起了波瀾,影響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