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7時43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型運載火箭,成功將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夸父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該衛星是我國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將聚焦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的觀測,開啟我國綜合性太陽探測時代,實現我國天基太陽探測衛星跨越式突破。

「夸父一號」帶著什麼任務
2017年,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作為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衛星之一獲批立項。此前,用衛星「看太陽」的想法已在我國科研人員的腦海中醞釀了40多年。該衛星的科學目標與目前國際上已有的太陽探測衛星均不同,它瞄準了太陽的「一磁兩暴」——「一磁」指太陽磁場,大部分的太陽活動都直接受到太陽磁場支配;而「兩暴」是指太陽上兩類最劇烈的爆發現象,即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
圍繞這一科學目標,經過5年的工程研製,「夸父一號」將飛入距地球72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軌道高度經過了精心選取,在這裡,衛星全年僅有不到3個月的時間存在地球陰影區,其餘時間均為全日照,衛星可不間斷地「緊盯」太陽。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是中華民族探索深空的浪漫。將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命名為「夸父一號」,是紀念千百年來試圖揭開太陽神秘面紗的不懈求索,彰顯胸懷大志、探索自然、英勇頑強的精神,開啟中國綜合性太陽觀測的時代。
「現在發射『夸父一號』,正當其時。」「夸父一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甘為群介紹,太陽活動的周期約為11年,當前正處於第25個太陽活動周期的初期,預計在2024年至2025年達到最高峰。而衛星的設計壽命為4年,在軌調試完畢後,每天都將有約500吉位元組的科學數據回傳,其觀測周期剛好能覆蓋太陽活動峰年的極大期。屆時,衛星全部科學數據將面向全球開放共享。
為什麼一定要到太空探測太陽
「夸父一號」首席科學家助理蘇楊解釋,其實地球上也建設了大量的對日觀測設備,但受地球自轉影響無法實現連續觀測,地球大氣也會對觀測產生一定影響。更重要的是,很多波段的觀測必須到太空中開展,才能看到天體物理的完整過程,否則就像是「盲人摸象」,例如從紫外波段進行太陽耀斑觀測,相關條件在地面上並不具備。
為了實現更好的觀測效果,「夸父一號」搭載了全日面矢量磁像儀、萊曼阿爾法太陽望遠鏡、太陽硬X射線成像儀3台有效載荷、共7台光學設備,各設備保持光軸一致,同時精確指向太陽。該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在一顆衛星平台上對全日面矢量磁場、太陽耀斑非熱輻射成像、日冕物質拋射的日面形成和近日冕傳播同時進行觀測;首次在萊曼阿爾法波段實現全日面和近日冕同時觀測。
利用「夸父一號」的觀測數據,科學家能更好地剖析太陽的活動規律、更精準地預報空間天氣。甘為群說,太陽爆發是災害性空間天氣事件的源頭,會嚴重影響地磁活動和電離層。「夸父一號」獲得的第一手數據,對開展相關預報十分關鍵,將為保障航空航天、衛星安全、地面導航通信等現代社會生產生活提供科學預報支持。
相關新聞
夢天實驗艙已完成推進劑加註
昨天,空間站夢天實驗艙按計劃完成了推進劑加註。夢天實驗艙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以來,已先後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等工作,後續將與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一起開展系統功能聯合檢查。
目前,文昌航天發射場設施設備狀態良好,參試各系統正在有序開展任務準備。
9月30日,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已完成轉位,從前向對介面轉至側向停泊口,空間站組合體由兩艙「一」字構型變為兩艙「L」構型,靜待夢天實驗艙的到來。夢天實驗艙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學研究,配置流體物理、材料科學等多學科實驗櫃,將支持開展重力掩蓋下的材料凝固機理等物質本質規律研究以及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實驗研究。
來源:北京晚報 | 記者 劉蘇雅
流程編輯: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