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上海9月2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今天上午,2022年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以下簡稱「頂科協獎」)在上海揭曉。

獲獎者海報。主辦方供圖
美國計算機科學與統計學家邁克爾·I·喬丹(Michael I. Jordan)因其「對機器學習的理論基礎及其應用作出了根本性貢獻」獲得「智能科學或數學獎」;德國生物化學家迪爾克·格爾利希(Dirk G?rlich)因其「對於蛋白質在細胞質和細胞核之間運輸的機理及其選擇性的關鍵發現」獲得「生命科學或醫學獎」。每個單項獎獎金為1000萬元人民幣。兩位獲獎者將於今年11月初來滬參加頒獎典禮。
邁克爾·I·喬丹出生於1956年,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統計學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工智慧、生物系統與計算生物學、控制、智能系統和機器人、信號處理、機器學習等。
頂科協獎「智能科學或數學獎」遴選委員主席、2017年圖靈獎得主約翰·軒尼詩(John Hennessy)介紹說,邁克爾·喬丹是機器學習領域的先驅,在機器學習領域工作了近30年,是將機器學慣用於如文本分析、圖像分析等特定主題模型的開創者之一。過去10年里,機器學習在諸多領域的應用得到爆炸式發展,如自動駕駛汽車、X光片分析、蛋白質摺疊預測等,都離不開基於喬丹教授研究所塑造的理論框架。
迪爾克·格爾利希出生於1966年,現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多學科科學研究所科學成員、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細胞內運輸、核孔複合體、輸入蛋白和外輸蛋白、內在無序蛋白和相分離、重組抗體。
頂科協獎「生命科學或醫學獎」遴選委員會主席、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Randy Schekman)介紹,染色體是細胞核的基因圖譜,負責編碼催化生命活動的蛋白質的所有信息。要想製造出這些蛋白質分子,細胞核內外就要進行一定的交流。此前學界已公認質膜和細胞核之間的蛋白質運輸存在選擇性,但對於其選擇機制與通過機制尚不明確。格爾利希教授第一個發現了負責識別核蛋白信號併產生相互作用的輸入蛋白,並在開啟獨立研究後,持續獲得多項基礎性發現,從而徹底改變該領域的研究。
頂科協獎是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發起、由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發展基金會承辦、面向全球科學家評選並對標世界最高學術水平的科學大獎。獎項評選採取提名制,評選機構分為評審委員會和遴選委員會,均由國際科學界相關學科的傑出科學家組成。紅杉中國作為頂科協獎的獨家捐贈方,將繼續支持該獎項開展。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