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清江出現野生魚群,規模罕見,長江仍陷入「魚類之困」?

2022年07月05日13:12:18 科學 1303

長江流域再次出現大量野生魚群!

近日,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魚峽口鎮清江水域出現了成群的野生魚,清江水體清澈,透明度較高,魚群則靠近水面自由遊動,不時甩起水花,場面引人振奮。

湖北清江出現野生魚群,規模罕見,長江仍陷入「魚類之困」? - 天天要聞

這批魚群規模巨大,水面形成了「黑色魚團」。據當地漁業部門估計,魚群的總重量約有150噸,按照每條魚均重5公斤反推,江魚的數量約在3萬條左右,資源密度相當可觀。

從視頻中可以清晰看到,魚群大多是由鰱鱅組成,魚體背部顏色暗淡,呈灰黑色,吻部口裂大,場面頗為壯觀。如此大規模的魚群非常罕見,而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是因為長江魚類正處於十年禁漁的保護期內,「一江七河」的過度捕撈不復存在,長江支流也受到了力度空前的保護,否則繁榮的魚群或已成為漁民的囊中之物。

湖北清江出現野生魚群,規模罕見,長江仍陷入「魚類之困」? - 天天要聞

其次,各地的增殖放流開始見效,鰱鱅正是常規且主要的放流魚種。作為公認的「凈水魚」,鰱鱅還具備「魚群爆發」的潛質:繁殖周期較短,產卵量可達100萬粒的級別,同時還有聚群遊動的生活習性。因此在很多魚群湧現的事件中,主角往往「非鰱即鱅」,本次的清江魚群就是如此。

湖北清江出現野生魚群,規模罕見,長江仍陷入「魚類之困」? - 天天要聞

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和繁殖、覓食有關。鰱魚和鱅魚都是半洄遊性魚類,在江河的幹流繁殖後代,當水溫達到18~25℃時就能產卵甩籽。每年的5~7月份,長江河湖普遍上升到這一溫度區間,繁殖的高峰期隨之到來。而伴隨著藻類的大量繁殖,初級生產力增加,長江各地的野生魚也進入了覓食的活躍期。

湖北清江出現野生魚群,規模罕見,長江仍陷入「魚類之困」? - 天天要聞

有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近期長江流域的魚群時常「扎堆」出現,從上游的三峽到下游的長江口,1700多公里的河段上頻繁傳來喜訊,例如:

安徽黃盆閘閘口水域出現大量躁動的魚群,數百米長的河段上滿滿都是發育成熟的大魚;安徽蕪湖十里江灣也迎來大面積魚群,草、鯉、鯽、鯿居多,當地管理人員表示50年難得一見;長江鎮江段上百條鰱魚跳出水面,這一幕恰好被巡視的漁政人員拍到,在場人員難掩激動的情緒。

湖北清江出現野生魚群,規模罕見,長江仍陷入「魚類之困」? - 天天要聞

多數網友對此表示怒贊,但也有網友表示擔憂:長江的魚已經呈現出「爆發」態勢!禁漁才一年多就出現這麼多魚,要是十年禁漁結束後,江中的魚豈不是會泛濫成災,釀成一場生態悲劇?

其實,這種擔憂完全是多慮了。現階段的長江生態還在恢復階段,魚類完整性指數不及上世紀90年代,談「泛濫」不僅為時過早,而且沒有必要。

湖北清江出現野生魚群,規模罕見,長江仍陷入「魚類之困」? - 天天要聞

因為長江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水生生物多達4300多種,魚類有400多種,草食性、肉食性、濾食性魚類應有盡有,生態鏈一環扣著一環,各個魚種相互制約、競爭,不存在泛濫的風險。

即便是跳出了本土生態圈的外來物種,也很難在「高手如雲」的長江中稱霸一方。以羅非魚食蚊魚等魚種為例:首先要克服長江低溫的水文條件,其次還要完成引種、建群、擴散和入侵四個階段,成功率很低。根據生態學家Williamson的「十分之一法則」,外來物種形成危害性入侵種的概率約是1/1000,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湖北清江出現野生魚群,規模罕見,長江仍陷入「魚類之困」? - 天天要聞

禁漁以來,長江的生物多樣性正在增強,本土魚和外來魚均不存在高風險的泛濫問題。恰恰相反,值得擔憂的應該是長江瀕危物種的生存問題,因為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目前的長江還沒有擺脫「魚類之困」。

何為「魚類之困」?從長江魚類資源的監測就可窺一斑而知全豹。

2021年,危起偉教授曾和老漁民鄭師傅一同在長江進行漁業監測,捕撈作業持續了一上午,最終上百米的長網只收穫了5~6斤魚,規格普遍偏小。所捕魚類均是長江中的土著魚,包括鱖魚銅魚、吻鮈、長吻鮠等等,最長的也只有20~30cm。

湖北清江出現野生魚群,規模罕見,長江仍陷入「魚類之困」? - 天天要聞

按照十元一斤的價格計算,這批魚也只能賣到五六十元,傳統漁民無法靠此生存。如果再不禁捕,長江的魚只會越來越少,禁漁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開篇說長江魚群增多,這裡又說漁獲減少,前後是否自相矛盾?其實並非如此。因為長江禁漁的效果,在不同魚種身上有不同的體現。最先見到效果的就是生命周期短的魚類,比如:長江刀魚。

湖北清江出現野生魚群,規模罕見,長江仍陷入「魚類之困」? - 天天要聞

刀魚是「長江三鮮」之一,在90年代時,種群開始出現性成熟年齡提前的現象,1~2齡就具備了繁殖能力,產卵量可觀,加之幹流產卵場數量眾多,因此恢復速度很快。江蘇段的調查也顯示:洄遊性刀魚的數量在同江段比往年增多了2.5倍,資源密度明顯增多。

而對於生命周期長的生物,恢復效果卻十分有限。比如被譽為「長江魚王」的中華鱘,雄魚最早需要9年時間才能成熟,雌魚至少需要14~16年的時間,禁漁期間甚至不足以繁殖一次。「長江女神」白鱀豚同樣「性晚熟」,6~8齡以後才能繁殖後代,每兩年繁殖一次,每次只產一仔。

湖北清江出現野生魚群,規模罕見,長江仍陷入「魚類之困」? - 天天要聞

所以,長江禁漁的效果「因物種而異」,越是營養級別高、繁殖周期長的生物,理論上就越難以恢復,相應的群體就越難見到。

事實上,要得出長江禁漁的整體效果,就需要在全流域內展開資源調查,對比歷史和現在魚類的種類、數量,勾勒出不同時期的生態輪廓,全面評估長江生態的健康度,由此產生的數據、結論才具有代表性。

湖北清江出現野生魚群,規模罕見,長江仍陷入「魚類之困」? - 天天要聞

長江魚類資源變化大,魚群還能普遍出現嗎?

很多朋友對長江漁業沒有直觀的印象,巔峰時期的長江堪稱是野生魚的天堂,資源的豐富度絲毫不輸「棒打狍子瓢舀魚」的北大荒

上世紀50年代,長江幹流一年最高可捕43萬噸魚,江里的魚群尋常可見,長江鰣魚、長江刀魚魚汛浩浩蕩蕩,規模龐大,成千上萬艘漁船遍布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江段。用老漁民的話來說就是:「一網下去,漁獲物的重量連船隻都承受不起」,但這種場景目前也只能意會。

湖北清江出現野生魚群,規模罕見,長江仍陷入「魚類之困」? - 天天要聞

繁榮的魚群還能普遍出現在長江幹流嗎?類似的場景可能再次出現,但特定的魚群卻「有去無回」了,典型案例莫過於:長江鰣魚。

鰣魚在長江的捕撈產量曾達到1575噸,單條可超4公斤,最後一條鰣魚發現於1994年的長江安徽段,如今已絕跡將近20年,再次恢復魚群(魚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湖北清江出現野生魚群,規模罕見,長江仍陷入「魚類之困」? - 天天要聞

長江的「魚類之困」重在瀕臨物種的拯救,一旦失去種質資源,往後再無恢復的可能。在當下的禁漁期間,瀕危魚種的保護應受到充分重視。

在2017~2020年,我國科研機構在長江幹流展開了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在長江400多種魚類中,有30%以上都面臨著生存危機,近三分之一的魚種連續四年都未在調查中被發現,這表明其種群數量已經嚴重減少。

對於絕跡多年的物種,我們也不必過於悲觀。長江禁漁改善了水環境,提高了瀕危物種再現的可能性,「神秘物種」鳤魚現身長江中游就是有力的證明。

湖北清江出現野生魚群,規模罕見,長江仍陷入「魚類之困」? - 天天要聞

最後借用專家教授的觀點:現在的技術已經成熟了,只要再發現一條白鱘,我們就能恢復其種群數量,白鱀豚或也如此。對於長江中的瀕危精靈,我們不妨保留一份期待,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仍有機會碰面。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嫦娥六號月壤研究成果上新!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月壤研究成果上新!

7月9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與南京大學等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六號採回的月球背面樣品取得的四項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四項研究分別揭示了月背岩漿活動、月球古磁場、月幔水含量、月幔演化特徵首次為人類揭開了月球背面的演化歷史來源:新華社廣州日報新花城編...
昆明現80公斤巨無霸「菌王」,4個壯漢才搬得動 - 天天要聞

昆明現80公斤巨無霸「菌王」,4個壯漢才搬得動

7月7日清晨,一筐體型驚人的巨型野生菌亮相昆明木水花野生菌市場,瞬間吸引眾人駐足圍觀。有市民表示,這個是「菌王」吧?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菌。市民崔先生說,這朵巨型野生菌是在嵩明附近發現的,由於菌子體型過於龐大,他找來四位壯漢朋友幫忙,才合力將
英媒:中國到達了一個里程碑,碳排放量可能已開始下降 - 天天要聞

英媒:中國到達了一個里程碑,碳排放量可能已開始下降

【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近期,英國專門研究氣候變化的科學和政策網站「碳簡報」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經濟活動和能源需求持續上升的同時,中國的碳排放量在今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約1.6%,在截至今年5月的12個月里下降了約1%。這意味著,中國碳排放有望提前達峰。「中國可能已到達一個改變遊戲規則的里程碑。」英國廣播公司...
腦洞超級大開!《逝者如斯蠅》讓你體驗蒼蠅短命一生:見證各種有趣死法 - 天天要聞

腦洞超級大開!《逝者如斯蠅》讓你體驗蒼蠅短命一生:見證各種有趣死法

快科技7月9日消息,獨立遊戲團隊Playables再次帶來了令人腦洞大開的作品——《逝者如斯蠅》。這款遊戲將於7月31日登陸Steam平台,玩家將扮演一隻蒼蠅,體驗其短暫而充滿趣味的一生。《逝者如斯蠅》延續了Playables團隊一貫的風格,採用簡單手繪風格的畫面,呈現出一隻小蒼蠅在房間各處游移的場景。與傳統遊戲不同的是,《逝...
家國情·奮鬥正當時丨高甜!清華博士情侶,雙雙選擇去…… - 天天要聞

家國情·奮鬥正當時丨高甜!清華博士情侶,雙雙選擇去……

來源:【全國婦聯女性之聲】他來自湖北,她來自新疆2015年他們一起考入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本科畢業後又一同成為精密儀器系直博生在不同的研究方向奮鬥拼搏他們性格互補、各有所長在人生的下一程,他們默契約定一同奔赴祖國西部為國防事業揮灑青春熱血崇高
湛江科技學院學子走進南三島參與海洋保護科普活動 - 天天要聞

湛江科技學院學子走進南三島參與海洋保護科普活動

南都訊 記者程安 實習生許騫文 7月4日,在「雙百行動」駐湛江坡頭區服務隊的組織下,湛江科技學院「滿天星」實踐團的同學們帶著滿滿熱情,來到美麗的南三島巴東小學,深度參與了一場以「珍愛美麗家園、保護海洋生態」為主題的科普活動。南三島三面環海,迷人的海岸線不僅風光旖旎,更是中國鱟保護區和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
今年6月 全球經歷「第三熱」 西歐氣溫創新高 - 天天要聞

今年6月 全球經歷「第三熱」 西歐氣溫創新高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9日發布報告說,全球剛剛經歷了該機構自1940年有記錄以來第三熱的6月,西歐地區則經歷了該機構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月。 報告顯示,6月全球平均地表氣溫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