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生態文明建設:大青山自然保護區麋鹿養成記

2022年07月02日18:56:24 科學 1303

2022年7月1日《中國日報

刊發了

《內蒙古大青山麋鹿群成功繁衍》

譯文如下

↓↓↓

呼和浩特生態文明建設:大青山自然保護區麋鹿養成記 - 天天要聞

幾十隻麋鹿在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茁壯成長。2021年9月,來自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27頭麋鹿,被順利放歸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今年4月份開始陸續產下了9頭麋鹿幼崽。

每天清晨,馬海波和同事都會出現在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山坡上。他們背著望遠鏡、帶著無人機,在執行一項重要的任務——跟蹤並記錄麋鹿種群的數量、飲食和交配情況,以及收集麋鹿糞便以用於分析。

2021年9月,來自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和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27頭麋鹿,被順利放歸至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呼和浩特生態文明建設:大青山自然保護區麋鹿養成記 - 天天要聞

資料圖片

今年4月,9頭小麋鹿順利出生。由於麋鹿的交配季節在6月至8月,眼下,馬海波及其同事還需要跟蹤觀察雌性麋鹿是否能成功受孕。

麋鹿主要以草為食,在夏天也會補充水生植物,通常會在水源附近尋找食物。

2019年,國家林草局啟動了麋鹿保護計劃,以擴大麋鹿的棲息地。專家來到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考察後,選取了食物和水源充足的地方來放歸麋鹿。科研人員一直利用北斗衛星定位項圈,密切跟蹤監測,實時掌握野生麋鹿種群的健康狀況。

呼和浩特生態文明建設:大青山自然保護區麋鹿養成記 - 天天要聞

資料圖片

麋鹿曾活躍於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也被稱為「四不像」,頭像馬,角像鹿,蹄子像牛,尾巴像驢。麋鹿夏季體毛為赤銹色,在冬天則是灰色。麋鹿頸部有鬃毛,頸背上有一條黑色的縱紋,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聲音響亮。

20世紀初,由於猖獗的狩獵、棲息地的喪失,麋鹿在中國本土滅絕。20世紀80年代,麋鹿從英國重歸中國。經過30多年的努力,中國的麋鹿種群數量已經超過了1萬隻,其中有4400隻位於野外。這些麋鹿主要源自北京南海子、江蘇大豐和湖北石首這三大麋鹿保護區。

要時刻掌握麋鹿在大青山自然保護區的動態和健康狀況,這對馬海波和同事來說,是一項新挑戰。

呼和浩特生態文明建設:大青山自然保護區麋鹿養成記 - 天天要聞

資料圖片

馬海波會閱讀和麋鹿相關的書籍,給麋鹿專家打電話諮詢問題。據他觀察,來自北京南海子和江蘇大豐的麋鹿種群相處非常融洽,並逐漸融合成新種群。

馬海波在自然保護區管理站還有一項重要職責,那就是記錄大青山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資源相關數據。由於國家的生態保護政策和近年來的充足降雨,保護區的植被覆蓋率有所增加。野生動物,如羚羊和狍子,數量也在不斷增長。

「麋鹿最初生活在濕地或沼澤。這是它們第一次來到寒冷的山區,保護區的冬季氣溫最低可達零下30攝氏度,」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浩仁塔本說。「我們的工作人員為麋鹿建造了冬季保暖棚,但它們從來沒有去過那裡。麋鹿有厚厚的皮毛可以禦寒。眼下關鍵是看幼崽們是否能適應新環境。」

呼和浩特生態文明建設:大青山自然保護區麋鹿養成記 - 天天要聞

資料圖片

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副研究員郭青雲說:「目前不斷增加的麋鹿數量和國內有限的棲息地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截至目前,該中心已經向中國各地保護區輸送了598頭麋鹿。

「小麋鹿的出生說明大青山自然保護區是適合的棲息地。這有利於我們將來發掘更多適合麋鹿的潛在棲息地。然而,我們還需要時間去證明那邊是否已經成功建立麋鹿的野生種群。」她表示。

「雄性麋鹿會爭奪交配權。麋鹿一夫多妻制的特點也意味著麋鹿有更高的近親繁殖的可能性,這可能會導致遺傳缺陷和較低的抗病能力。這次北京和江蘇的兩地麋鹿首次建立交流,增加了麋鹿種群基因的多樣性。」郭青雲說。

來源:中國日報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量子力學如此詭異,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人生毫無意義? - 天天要聞

量子力學如此詭異,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人生毫無意義?

量子力學,這門描述微觀粒子行為的物理學分支,以其獨特的理論和實驗結果,顛覆了人們對物質世界傳統認知的局限。量子力學中的疊加態和糾纏態等現象,以其超越日常經驗的詭異特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不僅如此,這些現象在哲學層面也引發了深遠的思考,
明天,人工增雨! - 天天要聞

明天,人工增雨!

經歷了連續幾天的高溫終於雨要來啦~就在剛剛徐州氣象發布人工增雨作業公告將於6月21日上午到6月21日夜間擇機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具體情況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來源丨徐州發布、徐州氣象一審丨蘋果二審丨李璇三審丨仝勛監製丨劉礫總監製丨魯曉波「無線睢寧」商務合作:13815355808(微信同號)點和擴散一下...
上市公司3萬噸鈉電項目獲批 - 天天要聞

上市公司3萬噸鈉電項目獲批

上市公司3萬噸鈉電項目獲批作者:劉澤排版:點點起點鈉電關注到,6月19日,湖北虹潤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申報的「湖北虹潤鈉離子電池材料項目」獲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批複。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3.
武大博士畢業生高晟俊將前往極地科考站工作:能忍受寒冷和孤獨 - 天天要聞

武大博士畢業生高晟俊將前往極地科考站工作:能忍受寒冷和孤獨

6月20日,武漢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在九一二操場舉行。值得注意的是,儀式前,測繪學院博士畢業生高晟俊獲得了學校專門為其定製的學位服,在校徽下綉上他的武大學號。 高晟俊。圖/武漢大學微博 同日,高晟俊告訴九派新聞,他今年35歲,即將前往極地科考站工作,延續科考生活。 他對極地測繪的興趣源於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
人這輩子,最頂級的認知:要有「祛魅」思維 - 天天要聞

人這輩子,最頂級的認知:要有「祛魅」思維

01近些年,網路上出現了一個熱詞,祛魅。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對於科學和知識的神秘性、神聖性、魅惑力的消解。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站在客觀、理性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拿學歷來說,有人提出了一個觀點,要對學歷祛魅。意思是,我們要正確看待學歷,而不能認為學
擁抱「科學的春天」 大灣區躋身全球頂尖科技集群 - 天天要聞

擁抱「科學的春天」 大灣區躋身全球頂尖科技集群

伴隨著新質生產力成為各界的熱詞,一個新的「科學春天」正在到來。在粵港澳大灣區著力邁向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過程中,創科已然成為最重要的賦能者之一。在「機遇灣區」走訪活動中,創科也成為政產學研都無法繞開的一個關鍵詞。
植物如何抵抗和適應氣候變化?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機制 - 天天要聞

植物如何抵抗和適應氣候變化?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機制

中新網北京6月19日電(記者 孫自法)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地球上的植物是如何抵抗和適應的,長期以來頗受學界關注和持續開展研究。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6月19日向媒體發布信息說,該所科研團隊和美國高校等科研同行最新合作研究發現,儘管氣候變暖導致植物生長季節延長,但植物仍能保持葉片生長和衰老時間的穩定平...
為你喝彩|風雲歲月:張鵬與中國氣象衛星的精準探索 - 天天要聞

為你喝彩|風雲歲月:張鵬與中國氣象衛星的精準探索

自1970年國家開始上馬風雲衛星工程,至2023年風雲三號07星的輝煌升空,中國氣象衛星的發展歷程已跨越了近半個世紀的風雨兼程。50多年來,風雲氣象衛星不僅見證了中國氣象預報技術的飛躍,也從早期的粗略預測逐步邁向了今日的精準預報。這一變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