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完美的球體嗎?科學家打造的最完美球體,仍然有偏差

2022年07月02日14:57:11 科學 1495

當你去細心觀察宇宙的時候,就會發現大部分天體的形狀都是球體,雖然有些球體看起來不是那麼圓,比如長得像「核桃」一樣的土衛六,但是從根本來說,大家還是非常相似的。而當人類發現球體的奧秘時,就一直在嘗試,怎樣把它打磨得更加完美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體嗎?科學家打造的最完美球體,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聞

宇宙中的球體

那麼,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完美的球體嗎?科學家打造的最完美球體,依然有偏差。

科學家打造的「最完美球體」

球體狀的東西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是很常見的,並且從咱們的肉眼來看,那些普通的球體就已經很圓了,但是在科學家「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嚴格要求下,普通的球體就有些上不了檯面了。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體嗎?科學家打造的最完美球體,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聞

圓滾滾的撞球

正因如此,科學家想打造出一種最完美的球體。據悉,這個打造的過程長達5年,先後投入了200萬歐元左右。

在這個「完美球體研究組」當中,有來自各國、各個領域的頂尖科學家,他們在一起合作商議,為的就是讓該項目進展得更加順利。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體嗎?科學家打造的最完美球體,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聞

科學家在對最完美球體做測量

這個製造完美球體的項目代號為「阿伏伽德羅」,阿伏伽德羅本身是一位傑出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著名的阿伏伽德羅定律就是出自他的研究。而為了能讓這顆球體更加完美,科學家從規劃打造過程到選擇材料,都十分用心。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體嗎?科學家打造的最完美球體,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聞

阿伏伽德羅

許多人可能不理解,不就是造個球體嗎,能有這麼多困難

實際上,打造完美球體的第一步,就是測量球體的體積,這個過程中不僅要使用高精度干涉儀,還要使用光學晶檢器

前者的目標是測量數萬個球面的點,後者則是檢測組成球體的「原子」之間的距離和結構。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體嗎?科學家打造的最完美球體,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聞

需要測量原子距離

可見,這計算球體的體積可不是用公式隨便代入一下就搞定了,而是已經深入到微觀層面了,與其說是在測量,不如說是在給這個球體做解剖手術。

在確定了體積的模型之後,就要尋找合適的材料,挑來選去最終確定了使用硅28,這原材料還是使用離心機分離出來的。這個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前後經歷了幾次失敗,最終才得到硅28製成的晶體。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體嗎?科學家打造的最完美球體,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聞

硅元素

到這兒還沒結束,因為雖然打造的時候是按照前面的計算來規劃的,但是這個球體依舊不夠完美。因此,最後一步就是「打磨」。

咱們中國人總說「玉不琢,不成器」,而在這些科學家眼中,這顆球也是不打磨,就不完美。

並且這種打磨是非常精細的,不是利用機器,而是人工。就這樣,一眾人圍著這顆球忙活了很久,最終將其直徑控制在了93.75毫米,讓其圓度達到了0.3納米。

簡單來說,這個「球體」的表面上任何一個點,到其中心的距離,誤差都能夠控制在3倍的原子直徑當中。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體嗎?科學家打造的最完美球體,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聞

手工打磨

可見,雖然耗時五年,並且有這麼多專業人士的助力,但是這個最完美的球體依舊有偏差。即便這個偏差從我們的肉眼來看是根本看不出來的,可是依舊不能將其斷定為「完美」。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體嗎?科學家打造的最完美球體,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聞

看似完美,仍有誤差

說到這兒,可能大家會覺得這種實驗完全就是在浪費時間,畢竟早在實驗的開始,科學家就想到了,當尺度從微觀層面出發,這個球就不可能做到完美。既然這樣,為什麼還一定要費時費力地打造它呢?

一千克到底有多重?

大部分人小時候都聽過這樣一個腦筋急轉彎,那就是「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鐵塊」哪一個更重。那時,可能許多人會脫口而出鐵塊更重。如今我們雖然知道了這就是一個文字遊戲,但是對於一千克到底有多重,又是如何被定義的問題,我們還是不甚了解的。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體嗎?科學家打造的最完美球體,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聞

關於1千克的腦筋急轉彎

因此,科學家打造的這顆直徑為93.75毫米的球,其實就是為了來「定義千克」。這顆球的重量為1千克,它在誕生之後被用來和幾個國家的「千克原器」進行比較,驗證這些千克原器到底夠不夠精準。

要知道,各個國家的千克原器雖然在誕生之初是標準的,但是它們會隨著環境的影響,漸漸地出現誤差

資料顯示定義「千克」的實物,是一塊用90%鉑10%銥打造的標準砝碼。但這種實物基準容易受環境影響,法國的IPK過去100多年來增重了50微克,導致與質量有關的測量出現偏差。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體嗎?科學家打造的最完美球體,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聞

千克原器

可見,此前的一千克已經不適用於現在了,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計量委員會決定,要將一千克的精確度再次提升,使用普朗克常數為基準,來重新定義質量單位。

在這種情況下,全世界的千克原器都迎來了變革和校準,人們矯正千克的時候也不再會使用到大K,而是使用基布爾秤。

對於這種變化負責計量校準的斯多克表示,「諾貝爾獎得主夏爾·愛德華·紀堯姆認為目前的千克定義可以用1萬年,這顯然過於樂觀了。我不確定這會不會是最後一次重新定義千克,但新定義應該足以用上一段時間。」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體嗎?科學家打造的最完美球體,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聞

基布爾秤的結構

綜上所述,不論是那個接近完美的球,還是科學家做出的一些其他工作,本質上都是為了讓基本單位實現量子

這在普通人看來有些多此一舉,畢竟千克再怎麼精確,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似乎都很輕微。但是在科學家看來,這是為了助力未來科學發展必須要做的事情。

為什麼要將計量單位量子化?

首先,隨著人類的科技進步,諸多高端領域對於精度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這些領域當中往往要求誤差越小越好。這種誤差可不是肉眼能否分別這麼簡單了,就是要近乎於完美才可以,畢竟基本單位必須要在物理上得到復現,不能只是理論上完美,一到實驗中,就出現各種偏差。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體嗎?科學家打造的最完美球體,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聞

高精度領域需求

其次,就是我們如果一直用現實中的大K來定義單位,那麼就要接受它在日常環境中的破損和變化。千克原器的變化往往是我們始料未知的,如果每年都對它進行測量和校準,也很耽誤事。

最後就是此舉其實是人類科技進步的表現,過去我們雖然也知道量子化會更加標準,可是卻沒有那種條件。

如今雖然也不能做到盡善盡美,但是好歹在不斷接近了,所以為了能讓基本單位顯得更加「科學」,重新定義是很重要的。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體嗎?科學家打造的最完美球體,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聞

將單位量子化

其實人類在追求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做了許多看起來似乎沒必要的事情,因為這些事情哪怕過了幾千年,甚至上萬年都不可能得到完美的結果。但是我們卻必須要去做,因為有時候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探索的過程。

完美雖遙不可及,但追求永無止境

以咱們普通人的視角來看,打造完美球體似乎沒什麼用,同理,不停地計算圓周率或者實驗逼近絕對零度也沒什麼意義。

但實際上,諸多璀璨的理論成果,都是在這些實驗中誕生的,人類其實不是在追求完美的「果」,而是想在這個過程當中找到更多的「因」。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體嗎?科學家打造的最完美球體,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聞

「最完美球體」

圓周率來說,咱們都知道它是一個不循環小數,所以哪怕再怎麼算,也不會從中找到任何的規律。可即便是這樣,科學家依舊會使用超級計算機,來算出小數點後的更多位。

這不僅凸顯了人類堅持探索的恆心,對驗證計算機的性能也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像絕對零度的實驗也是,我們只能無限地接近零下237.15℃,卻永遠無法達到它。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體嗎?科學家打造的最完美球體,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聞

人類對圓周率的探索

可是科學家不會因為知道「實驗沒有大結局」就放棄實驗,因為許多真理都是在看似無意義的探索中得到的,它需要長久的積澱。其實這不僅適用於科學研究,也適用於我們的人生,畢竟完美雖遙不可及,但追求永無止境。

世界上有完美的球體嗎?科學家打造的最完美球體,仍然有偏差 - 天天要聞

探索永無止境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 天天要聞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近日,關於楊冪論文的爭議在學術界和網路上引發了廣泛討論。據報道,楊冪所提交的論文查重率異常低,僅為0.9%,且字數遠遠達不到發刊標準,這不禁讓人對其論文的質量和原創性產生質疑。更為引人關注的是,論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這一發現更是加劇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2024年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為期53天的「嫦娥六號」任務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時20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六號」軌返組合體(軌道器與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此後,軌道器與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約5000千米處解鎖分...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 天天要聞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李蘭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間的最美逆行人,70多歲高齡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後,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橫在臉上,令人看了無比的心酸,無比的感動。如今,李蘭娟院士和愛人鄭樹森院士創辦的「樹蘭醫療」兩次衝擊港股IPO,合計估值約80億。科
從開傘到落地 如何準確捕捉「嫦娥六號」圖像? - 天天要聞

從開傘到落地 如何準確捕捉「嫦娥六號」圖像?

今天14時0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著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標誌著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嫦娥六號」採用的是特殊的「打水漂」返回方式,在地廣人稀的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景象測量分隊在著陸場布設多台小型無人測控設備,構建起了一道...
嫦娥六號,到家!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到家!

今天,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著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標誌著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嫦娥六號探測器已於本月初先後完成月球背面軟著陸、採樣、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及樣品轉移等工作。歡迎回家致敬追夢的中國航天來源:央視新聞、央廣網編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AI技術厲害在哪?業內人士:將支持虛擬員工等未來智能產品創新 - 天天要聞

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AI技術厲害在哪?業內人士:將支持虛擬員工等未來智能產品創新

封面新聞記者 歐陽宏宇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共評選出250個項目。記者注意到,在本次國家科學技術獎各獲獎項目中,與人工智慧、大模型技術相關聯的項目明顯增加,涉及多語種智能語音、智能車聯網、智慧高速、超級計算等應用場景。其中,「多語種智能語音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獲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
月球樣品實驗室已準備就緒 靜待「天外來客」 - 天天要聞

月球樣品實驗室已準備就緒 靜待「天外來客」

嫦娥六號探測器圓滿完成我國首次月背採樣返回任務,稍後將進行轉運,後續還將進行樣品開艙,並交接給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進行儲存、分析和研究相關工作。總台央視記者 帥俊全: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在我身後就是我國探月工程的地面應用系統,嫦娥六號在月球背面著陸採樣時的全景圖,當時就是在這裡回傳生成的。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