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混合響應柔性壓力感測器,為人把脈,將為機器人打造人類觸覺

2021年10月11日22:41:06 科學 1346

現任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T-Austin)天普基金會特聘終身教授的魯南姝認為,人類科技的發展趨勢一定是機器越來越像人,人越來越像機器。「人工智慧時代,人機融合具有必然性,否則將與時代脫節」 SpaceX CEO 伊隆·馬斯克在 2017 年世界政府峰會上的發言令魯南姝印象深刻。

首創混合響應柔性壓力感測器,為人把脈,將為機器人打造人類觸覺 - 天天要聞

(來源:Pixabay)

近年來,柔性可穿戴設備在監測人體生物信號方面的研究取得長足進步,使用柔性貼片隨時隨地監測血壓、脈搏指日可待。然而,現有可穿戴壓力感測器存在一個大問題:高靈敏度與寬域工作範圍無法兼得。即使是非常輕微的壓力,都會使感測器的靈敏度大幅下降。

「柔性壓力感測器賽道非常擁擠,經過二十年的發展,研究遇到瓶頸,因為仍然沒有很好的辦法能夠解決壓力和靈敏度之間的矛盾,」魯南姝說。

近期,魯南姝帶領的團隊通過創新有史以來第一個混合感測器方法來填補這一空白,「這是第一個利用壓阻-壓容混合響應來承受壓力而不顯著降低靈敏度的感測器。」她向 DeepTech 表示。

首次將電容與電阻結合,平衡壓力寬域與靈敏程度

魯南姝課題組發明的「複合響應」壓力感測器(hybrid response pressure sensor, HRPS)近期在 Advanced Materials 上發表。

通過導電的多孔狀微結構與超薄絕緣層的結合,研究員們首次發現分散式壓電電阻和壓電電容的混合響應能夠使得柔性壓力感測器兼具高靈敏度和寬域工作範圍。小至一種果蠅的重量(0.07 pa),大到人腳踏步所產生的壓力(125 kPa),都可以被靈敏地感應到。

首創混合響應柔性壓力感測器,為人把脈,將為機器人打造人類觸覺 - 天天要聞

圖 | 「複合響應」 壓力感測器(hybrid response pressure sensor, HRPS)

據介紹,該感測器是由一種超高孔隙率的導電納米複合材料(porous nanocomposite, PNC),超薄絕緣層(PMMA)以及 Au/PI 電極複合而成。其中,多孔納米複合材料(PNC)由碳納米管(carbon nanotube, CNT)摻雜的 Ecoflex 硅膠構成。

首創混合響應柔性壓力感測器,為人把脈,將為機器人打造人類觸覺 - 天天要聞

圖 | 複合響應壓力感測器 HRPS 應用演示。

為了展示感測器對微小壓力信號的靈敏程度,研究人員測量了一隻僅有 0.7 毫克重的果蠅、感測器上方 3 cm 處的鼓風機吹出的氣流、三個連續降落的水滴,以及人體頸動脈和顳動脈的脈搏跳動。

實驗結果顯示,HRPS 對果蠅自重帶來的僅有 0.07 Pa 的壓力,以及微小氣流、水滴滴落時引起的壓力響應準確且迅速,響應時間僅為 94 毫秒。

在健康監測方面,魯南姝課題組的成員此次將柔軟、輕薄的 HRPS 貼附在受試者頸動脈,可清晰探測到脈搏波動。頸動脈和額顳動脈屬於細微搏動,其測量對設備的靈敏度要求極高。

首創混合響應柔性壓力感測器,為人把脈,將為機器人打造人類觸覺 - 天天要聞

哪怕事先在感測器上施加額外壓力,比如為受試者戴上虛擬現實(VR)頭盔,對 HRPS 產生了 8 kPa 的預壓力,顳動脈搏動信號仍然能夠被清晰測得。

「這是顳動脈搏動信號首次由電容式壓力感測器無創地測量得到。」 魯南姝說道。

在對高壓力的測量中,HRPS 也表現出良好的靈敏度。論文的補充視頻中,小組成員將 HRPS 貼在一位體重為 80 kg 的受試者的腳掌上,測量其在瑜伽墊上行走產生的壓強,最終測量的最大記錄值為 125 kPa ,這一數字與此前其他研究測得人腳行走產生的壓強一致。

此次研究主要展示了 HRPS 在人體健康監測上的應用,除此之外,魯南姝對他們研製的柔性感測器還有更宏偉的願景。她正在研究如何將這種柔性感測器包裹在其他柔軟物體上(如機器人手),使其具有人類皮膚的敏感性。通過模擬人類真實的觸感,讓機器人擁有通過觸摸來識別物體的能力。

從電子紋身到電子皮膚,人與機器如何向彼此靠近?

2012 年,魯南殊憑藉「電子紋身」的發明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全球區域的榜單評選。

傳統的智能穿戴設備體積較大,攜帶不便,穿戴舒適度欠佳。而「電子紋身」(Electronic Tattoo or E-Tattoo)具有無創、輕薄以及極佳的形變能力,並將心電,肌電,腦電等多種身體信息傳輸到手機、電腦等終端。這種一次性電子貼片在醫療或人機交互領域都具有極大的市場前景,被認為是「可穿戴設備的終極感測器形態」。

首創混合響應柔性壓力感測器,為人把脈,將為機器人打造人類觸覺 - 天天要聞

圖 | 多層、模塊化「電子紋身」可實現無線充電和無線數據傳輸

魯南姝曾於清華大學哈佛大學分別取得了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後來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以貝克曼博士後研究員身份開展工作。她的研究領域涉及柔性電子的力學、材料、製造和人體集成等多個方向。

當下,魯南姝從兩方面來建構自己的科研大廈,一是電子紋身(E-tattoo),輕薄、柔軟的特性使其能夠良好貼合人體皮膚,捕捉生物信號,感測人類的生命體征。人體是一種模擬生物信號系統,而機器和電子世界則是數字的。因此若想實現人機交互,人需要「數字化」,「電子紋身」被認為是人類「數字化」的有效途徑之一。

首創混合響應柔性壓力感測器,為人把脈,將為機器人打造人類觸覺 - 天天要聞

圖 | 多層、模塊化「電子紋身」可實現無線充電和無線數據傳輸

另一個是電子皮膚(E-skin),通過柔性壓力、溫度等感測器,讓軟機器人擁有類似於人類皮膚的敏感性,賦予其生動的觸覺、視覺、聽覺、味覺和嗅覺等感知能力。此次發表的研究便是一種新型的混合相應電子皮膚,拓寬感測器的壓力工作範圍,並保持觸覺靈敏度。

魯南姝的終極目標是能夠完成人機交互的閉環:人體通過電子紋身實現與數字世界的鏈接,機器人則通過電子皮膚模擬人類感知環境。因此,她的團隊一直圍繞 「柔性生物電子系統」 在以下四個方面展開研究:

第一是柔性/可拉伸結結構力學研究。如被動型和主動型(壓電)蜿蜒帶狀結構的變形機理以及由於多層柔性電子的層間楊氏模量失配導致的上下層彎曲解耦

第二是二維材料和納米材料,包括石墨烯電子紋身(Graphene E-Tattoo or GET),二維材料形成的納米氣泡和納米帳篷機理,以及 PNC。

第三是製備工藝和轉印技術,包括無線電子紋身的「切割—焊接—粘貼」 工藝和水輔助轉印。

第四是生物-電子界面,包括器件與不平生物組織表面的共形機理,受剪紙啟發的可共形人造視網膜,以及表面凹坑陣列帶來的穩定且可重複使用的乾性粘結界面。

人機交互,開啟智慧養老時代

在問到自己最期待的應用場景時,魯南姝說道:「我個人偏向於醫療方向的應用,尤其是養老」談到養老問題時,她有些許的動容,並用到「鞭長莫及」來形容。

魯南姝的奶奶、外公、外婆已年近百歲,但她長期在國外,受疫情的影響無法隨時回到國內照顧家中的父母與老人。通過電子紋身實時監測老人活動與健康,通過機器人護工彌補有的巨大缺口和市場的養老問題,是魯南姝所期待的未來,「在欠發達地區,護工非常缺乏,有能力且溫柔的護工更是。為機器人製作電子皮膚,讓其擁有匹敵人類的溫柔與觸感,將能很大程度上緩解這類職業缺口。」被問及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工作的問題時,魯南姝說:「人類情感交流不可替代,但事務性工作可以。」

首創混合響應柔性壓力感測器,為人把脈,將為機器人打造人類觸覺 - 天天要聞

(來源:Pixabay)

中社科院老年研究所估計,中國養老市場的商機約 4 萬億元,到 2030 年有望增至 13 萬億元。「養老服務業在凸顯出民生事業特徵的同時也彰顯出其作為朝陽產業的巨大吸引力。」

第7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 65 歲以上的老齡人口達到 1.9 億人,佔比達 13.5%,中國正在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傳統養老模式已無法全盤適應當前需求,通過科技手段尋求新型多元複合治理方案解決老年人多層次需求成為必然趨勢,魯南姝以及其他科研人員的研究,將會是未來「智慧養老」圖景不可或缺的一小片拼圖。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肯亞古老森林中發現新的極度瀕危鱂魚物種 - 天天要聞

肯亞古老森林中發現新的極度瀕危鱂魚物種

《Zootaxa》雜誌正式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鱂魚,Nothobranchius sylvaticus 。這種魚屬於極度瀕危物種,在 2017 年和 2018 年的實地考察中,研究人員在肯亞東南部的一片古老森林中採集了這種魚的樣本。
比鄰星的劇烈耀斑可能危及附近行星上的生命 - 天天要聞

比鄰星的劇烈耀斑可能危及附近行星上的生命

利用ALMA,天文學家發現比鄰星經常產生高能毫米波長耀斑,這可能會顯著改變或剝離其宜居帶行星的大氣層。比鄰星距離我們僅四光年多一點,是我們最近的恆星鄰居,也是一顆高度活躍的 M 矮星。藝術家對比鄰星恆星耀斑的概念圖。圖片來源:NSF/AUI
數學家破解笛卡爾四圓定理 來自380年前的幾何難題 - 天天要聞

數學家破解笛卡爾四圓定理 來自380年前的幾何難題

莫納什大學的數學家終於解決了一個可以追溯到 17 世紀的古老幾何難題,為哲學家和數學家勒內·笛卡爾最初提出的一個等式提供了新的見解。研究人員利用受物理學啟發的先進數學工具,通過找到任意數量切線圓的一般方程,擴展了笛卡爾四圓定理。左圖為 3
繪製全球首張「全息圖譜」,我國專家破解「沉默腫瘤」診療困局 - 天天要聞

繪製全球首張「全息圖譜」,我國專家破解「沉默腫瘤」診療困局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今天傳來消息,該院院長虞先濬教授團隊聯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長海醫院、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歷時五年研究,成功繪製全球首張無功能性胰腺神經內分泌瘤多組學全景圖譜,並根據圖譜突破性
黃河北岸的「科創三重奏」:濱州譜寫培育新質生產力新篇章 - 天天要聞

黃河北岸的「科創三重奏」:濱州譜寫培育新質生產力新篇章

黃河之畔,動能澎湃。山東省濱州市以科技創新為引擎,錨定新質生產力培育,在生命健康、低空經濟、產研融合等領域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近日,新黃河記者走進濱州市,深度探訪愉悅生命科技館、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及低空飛行服務中心,解碼這座黃河流域城市如
三峽大學最新成果,亮相南極 - 天天要聞

三峽大學最新成果,亮相南極

極目新聞記者 李碗容4月3日,由三峽大學和上海師範大學聯合研製的3.2米口徑射電/毫米波望遠鏡「三峽南極眼」在湖北宜昌正式發布。該望遠鏡已成功部署於南極中山站,實現我國在南極中山站的首次射電天文觀測!近年來,三峽大學主動對接國家極地戰略重大需求,自2023年伊始與上海師範大學開展南極天文合作研究,歷經兩年的艱...
死亡中誕生愛的秩序:《破·地獄》及其「止血」「催淚」的情感技術 - 天天要聞

死亡中誕生愛的秩序:《破·地獄》及其「止血」「催淚」的情感技術

由陳茂賢執導、上映於2024年末的電影《破·地獄》,憑藉對喪葬儀式的傳統再現,家庭、性別、生育等時下倫理困境的全景式掃描,以及講述者自身舒緩穩健的敘事節奏,在香港票房登頂,迅速摘得了「華語電影票房冠軍」的驚人成績。影片中,婚禮策劃師道生由於債台高築,經親友介紹轉業為喪儀經紀人,他不僅與喃嘸師傅文哥成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