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彈貫穿身體,卻奇蹟存活下來,最終他成了學者研究人體的試驗品

2021年05月07日23:15:19 科學 1636

截止到21世紀,科學技術已經有了相當長遠的進步,其中在醫療領域尤為長遠,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在以一種肉眼可見的方式提高,然而這樣離不開醫學先驅們的不斷探索。

威廉·博蒙特(William Beaumont),被認為是研究消化系統的權威,「胃生理學之父」,而這名醫生的成就,和另外一人也離不開關係,這便是亞歷克西斯·聖馬丁(Alexis St Martin)

子彈貫穿身體,留下巴掌大的傷口,活下來的他卻成為了學者的試驗品,這具體是怎麼一回事情呢?


子彈貫穿身體,卻奇蹟存活下來,最終他成了學者研究人體的試驗品 - 天天要聞


聖馬丁是密歇根州人,1822年,美國皮草公司在此地修築了倉庫,招募了一大批員工,聖馬丁就是其中之一,他作為一名船夫,要通過休倫湖區跑到印第安部落,向他們收購打獵所獲得的皮毛。

然而在一次行船途中,不幸突然降臨,霰彈槍突然走火,細碎的彈片擊中了聖馬丁的腹部,貫穿了他的身體,並且留下了一個巴掌大的傷口。

事故發生之後,聖馬丁很快被送到了附近的軍事醫院進行搶救和治療,而主刀的醫生,正是在密歇根州軍隊擔任戰地醫生的博蒙特。


子彈貫穿身體,卻奇蹟存活下來,最終他成了學者研究人體的試驗品 - 天天要聞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聖馬丁應該活不下了,即便博蒙特為其取出子彈時,發現除去胃部的其他器官並沒有受到破壞,但是因為醫學條件的限制,如此大的創口,聖馬丁依然大概率會去世在術後感染上。

但是讓人感到吃驚的是,聖馬丁竟然活了下來,子彈在他腹部開了一個大洞,直接導致胃壁穿透,甚至能夠看見裡面的部分肺葉和胃體,每當聖馬丁飲食的時候,食物還會從胃部的開口中流出來,為此他每次吃飯,只能用紗布捂住傷口。


子彈貫穿身體,卻奇蹟存活下來,最終他成了學者研究人體的試驗品 - 天天要聞


用現代的醫學術語來說,這種現象被稱之為胃瘺,即胃部於鄰近器官或者腹壁所發生的非生理性交通,絕大部分的胃瘺都是來自於手術,像聖馬丁這樣因為槍傷而形成的,反而十分的罕見。

博蒙特因此十分驚奇,此前他從來沒有見過這種現象,醫生突然意識到,這或許能夠揭開消化系統的奧秘。因此他打起了觀測聖馬丁的主意。


子彈貫穿身體,卻奇蹟存活下來,最終他成了學者研究人體的試驗品 - 天天要聞

在聖馬丁受到槍傷之後,他自然無法再和正常人一樣進行生活,也失去了工作,博蒙特見縫插針,趁機為聖馬丁提供了一份年薪150美元的「僕人」工作。

只不過參加工作的他,更多是躺在床上,讓博蒙特觀察自己的身體。

短短數年之內,博蒙特就對聖馬丁的胃部進行了238次觀察和記錄,當聖馬丁吞服牛肉、麵包或者蔬菜,他都會用鑷子從瘺口取出進行成分分析,或者乾脆將食物從瘺口放進去,過一會再取出觀察期融化液態的情況,他還會觀察聖馬丁在休息或者運動時胃部的狀況。


子彈貫穿身體,卻奇蹟存活下來,最終他成了學者研究人體的試驗品 - 天天要聞


有的時候,博蒙特也會通過聖馬丁的瘺管取出胃液,將它們和澱粉等物質放在一起進行反應。

當時間來到1833年,經過將近十年的觀察後,博蒙特寫下了著名的胃部醫學著作《胃液和消化生理學的實驗與觀察》,並且總結了重要的幾個結論

1. 胃部消化液的主要成分是鹽酸

2. 消化液和胃部分泌液完全是兩碼事情

3. 胃部消化功能會受到人體狀態影響,例如情緒波動和劇烈運動

4. 胃部的消化能力並不是一視同仁,會因為食物的構造不同而區分...


子彈貫穿身體,卻奇蹟存活下來,最終他成了學者研究人體的試驗品 - 天天要聞


正是這些結論,為後來的醫學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進一步揭開了人體的秘密。

值得一提的是,聖馬丁在十年裡面,並不甘於當一個實驗品,對於他而言,這是一種人格上的侮辱,雖然博蒙特屢次加薪,但最終聖馬丁還是帶著家人離開了醫生,跑到加拿大居住起來。

而博蒙特最終在1853年因為敗血症去世,但是聖馬丁的傷口卻並沒有太影響他的壽命,一直到1880年因病去世,這位男子已經享年83歲,還有17個孩子。而到了1962年,鑒於聖馬丁作為志願者的貢獻,加拿大生理學會為聖馬丁樹立了一塊紀念碑,對其進行表彰。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剛剛!中國電信和政府組建一家公司,這個公司來頭不小! - 天天要聞

剛剛!中國電信和政府組建一家公司,這個公司來頭不小!

近日,海南省政府與中國電信共同組建的海南數據產業服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相信大家看到這都會好奇這家公司是幹什麼的?中國電信又有什麼大動作了嗎?下面我們就展開來聊聊吧,僅供參考哦!解決行業痛點。以往的中小企業想用現實數據來優化生產流程,卻面臨合
前國際古生物學協會主席、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邁克爾·本頓:貴州三疊紀化石群改寫地球生命演化認知|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 - 天天要聞

前國際古生物學協會主席、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邁克爾·本頓:貴州三疊紀化石群改寫地球生命演化認知|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

7月5日下午,在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傳承地質魅力·續寫文明華章——推動地質公園與生態文化多樣性融合發展」主題論壇上,前國際古生物學協會主席、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Michael J. Benton(邁克爾·本頓)教授圍繞「三疊紀化石
非洲地下的深層地球脈衝正在撕裂非洲大陸 - 天天要聞

非洲地下的深層地球脈衝正在撕裂非洲大陸

地幔的垂直運動是導致地球表面發生大規模地質變化的驅動力之一。這些地幔上升流,有時被稱為地幔柱,被認為在一些重大的地質轉變(例如大陸漂移)中發揮著作用。目前,在非洲大陸地下發現了一種類似、微妙卻意義重大的現象。
科學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 天天要聞

科學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科學家首次直接觀察到在主要水下斷層帶釋放構造應力過程中發生的慢滑地震。此次漸進式地震事件在穿過日本海岸附近易引發海嘯的斷層段時被追蹤,該斷層段似乎起到了天然的緩衝作用,吸收了壓力。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將這一現象比作一條斷層線沿著
「倪四道院士預測廣東將有8級地震」系謠言 - 天天要聞

「倪四道院士預測廣東將有8級地震」系謠言

近日,一張「院士預測廣東將發生8級以上大地震」的截圖在網路上流傳。截圖顯示,名稱為「倪四道」的用戶稱,團隊預測8個月內,將會在一經緯度位置(位於廣東)出現八級以上地震。
「鳥中大熊貓」現身桂林! - 天天要聞

「鳥中大熊貓」現身桂林!

【來源:廣西台新聞910】近期,陽朔縣林業局工作人員通過桂林灕江站了解到,在海洋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安裝的監測系統,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頸長尾雉的身影。白頸長尾雉不僅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還是中國特有珍稀鳥類,被稱為鳥類中的「大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