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後失眠問題愈發嚴重,僅有30%人選擇吃藥,分析4種情況

最近一段時間,年近六十的張阿姨常常訴苦:「晚上翻來覆去睡不好,白天睏倦沒精神,非常影響平日生活。」老伴兒安叔也頻繁抱怨,「我每天夜裡兩點鐘準時醒,之後就睡不著,很難熬。」其實,像他們這樣,有中老年失眠問題困擾的人並不少見。

調查顯示,我國中老年人失眠患病率日漸升高,約七成以上中老年群體面臨不同程度的失眠問題,但同時,僅有30%左右的人群選擇了藥物治療,其餘大多數人遲遲處於觀望狀態,或聽之任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中老年朋友如此糾結於有沒有必要服藥?

情況一:害怕藥物依賴,不敢服

不少中老年患者認為,服用安眠藥和鎮靜類藥物容易產生依賴性,一旦吃上藥,以後要一直用,停葯後睡眠狀況或許會更差。這種擔憂是患者最常表達的,不少人因此選擇隱忍,一次又一次試圖通過放鬆或飲食調理來安慰自己。

情況二:擔心藥物副作用影響健康,拒絕服藥

很多中老年朋友並非毫不知道物治療的必要性,而是擔心藥物副作用影響健康。他們認為自己本來就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臟病,再服用催眠鎮靜藥物可能給原有的基礎疾病帶來風險或負擔,寧願不治療,勉強熬過去。

情況三:自覺失眠不嚴重,心存僥倖心理

還有一些中老年患者內心覺得失眠癥狀尚可忍受,或認為是自然衰老的正常現象,沒有上升到應該治療的高度,遵循「熬一熬就過去」的僥倖心理,直到癥狀逐漸加重,卻錯失最佳干預時機。

情況四:不了解治療方法,缺乏科學引導

不少中老年患者並不是排斥藥物,而是根本不了解正確的失眠治療方法和有效且安全的藥物,此時便容易陷入反覆糾結的困境之中,甚至會跟風購買一些毫無科學依據的偏方。

誠然,對於上述擔憂,臨床確實有理解的空間,畢竟中老年人身體機能退化,也許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對藥物安全性的考慮無可厚非。

目前臨床中,醫生常推薦一些兼顧安全與效果的鎮靜類藥物,比如鹽酸羅通定片(為藥物名字,很多廠家生產,很多品牌,非廣告)。此葯與傳統安眠藥不同,它不僅具有較好的鎮靜作用,還有一定的鎮痛效果,有助於那些伴隨慢性疼痛問題的中老年患者更安穩入睡。此外,鹽酸羅通定片的藥理特性及作用機理,使得其副作用發生率相對較低,對心血管風險影響較小,特別適合於同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疾病的慢病患者服用。但患者也要注意,帕金森患者以及孕婦、哺乳期婦女禁用此葯,服用前應諮詢醫生醫囑,嚴格掌握安全適用範圍。

不過藥物治療並非唯一途徑,及時調整自身生活習慣,如睡前不飲茶、不看手機屏幕、適度運動也是改善睡眠質量有效的措施。

實際上,睡眠問題絕非小事,一旦長期存在,會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甚至加重原有慢性病癥狀。面對失眠,我們應理性面對,有足夠重視而不盲目恐慌,謹慎而客觀地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尋求最大程度的緩解和改善。

希望更多中老年患者在直面失眠困擾時,能夠理性面對,打破誤區,通過符合自身情況的綜合方法,重拾良好睡眠,擁抱舒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