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維生素B12是個不起眼的小分子,很多人平時連它的名字都記不住,但在身體里它乾的活卻不小。
這個維生素關係到紅細胞生成、神經髓鞘維持、DNA合成、氨基酸代謝,是屬於典型的「關鍵型營養素」,缺了它,全身多個系統都會出狀況。
和其他維生素不同的是,B12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而且吸收還得靠胃酸、內因子、小腸功能多個環節配合,一步出問題就容易缺。
更麻煩的是,缺乏B12前期不會有很明顯的信號,很多人一直拖到身體出問題了才想到檢查,那個時候癥狀已經涉及多個系統。
要是身體出現四種異常表現,基本就能初步判斷有B12不足的傾向了。
不是每個人都會一下子出現所有表現,但只要有其中兩項持續一段時間,就得警惕是不是要查個維生素B12水平,別等到出事才補。
第一個異常是四肢麻木、刺痛、走路像踩棉花。這不是外傷或者簡單神經壓迫導致的,是神經髓鞘受損的表現。
B12是合成髓鞘的關鍵物質之一,髓鞘負責包裹神經,保證電信號能快速有效地傳遞。
缺了B12,髓鞘就斷裂、退化,最先出問題的是感覺神經。有研究指出,缺乏B12的患者中,有67%的個體在早期就出現了四肢遠端的麻木感,特別是下肢為主。
這個問題不是一兩天形成的,它屬於「累積性缺乏」,也就是長期B12偏低、沒及時補充,才會出現神經傳導異常。
一旦癥狀加重,會發展成「亞急性聯合變性」,表現為深感覺障礙、走路不穩、腿軟,甚至反射異常。
這種病變在MRI上能看到脊髓後索信號異常,說明神經系統已經實質性受損,光靠吃點補品是修復不過來的。
第二個異常是莫名的貧血而且嘴唇發白、舌頭光滑。維生素B12是合成DNA不可缺少的輔酶,在骨髓造血環節中起作用。
一旦缺乏,紅細胞的DNA合成出問題,就會出現「巨幼紅細胞性貧血」,也叫B12缺乏性貧血。
和缺鐵性貧血不同,這種貧血表現為紅細胞體積變大,數量變少,但顏色是正常的,不是小細胞低色素那種。血紅蛋白可能掉得不明顯,但人體氧輸送效率已經下降。
臨床數據顯示,B12缺乏引起的貧血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見,尤其是胃腸道手術後或者長期胃病患者中比例高達38%。
這種貧血容易合併舌炎,舌頭變紅、表面光滑、味覺減退,還可能有口腔潰瘍反覆發作。
這個時候只查血常規不一定查得出來,要看MCV(平均紅細胞體積)、MCH(平均血紅蛋白含量),最好連B12水平一塊查,不然誤當成缺鐵處理,反而耽誤了治療。
第三個異常是情緒易波動、記憶變差、反應遲鈍。維生素B12參與神經遞質合成,尤其是多巴胺和5-羥色胺這類跟情緒相關的物質。
缺了B12,大腦合成神經遞質的效率就會下降,人的精神狀態會變得低落,注意力難集中,記憶力變差。有時還伴隨睡眠淺、多夢、焦慮、煩躁,甚至有人誤當成抑鬱症處理。
第四個異常是容易腹脹、消化差、便秘或腹瀉交替。B12的吸收要依賴胃酸和內因子,很多人消化功能不好的人本身就處於缺B12的風險中。
一旦缺乏,腸道上皮細胞更新速度變慢,胃腸黏膜修復能力下降,腸道菌群結構也會受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有些人肚子總覺得發緊、不舒服,吃完飯特別容易脹氣,或者是大便不成形,經常便秘和腹瀉交替,還老被當成腸易激綜合征,但查完發現是B12偏低。
B12對消化系統的支持作用不止在合成代謝,它還能影響腸道運動節律。
有研究發現,長期缺B12的人結腸神經節功能減弱,腸道傳導速度下降,是導致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一個重要病因。
有的人用了很多通便藥都不好,反而補了B12後腸蠕動改善,這是被低估的一個作用點。
維生素B12缺乏不是罕見問題,但最容易被忽視,尤其是以下三類人群,幾乎是高危人群。
第一個是胃切除或萎縮性胃炎患者。B12的吸收要靠胃壁細胞分泌的「內因子」,這種糖蛋白和B12結合後在迴腸被吸收。
一旦胃手術後、或長期萎縮性胃炎,內因子分泌就減少,哪怕吃得再多,B12也進不到血里。
這類人群不是「營養不良型缺乏」,而是「吸收障礙型缺乏」,補得再多都白搭,只能靠肌肉注射或舌下含服繞開胃吸收通道。
第二個是純素食者。B12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植物幾乎不含。常吃的植物蛋白類如豆類、堅果、穀物里雖然含有其他B族維生素,但就是缺B12。
長期純素食超過6個月以上的人,體內儲存的B12基本耗盡。特別是育齡期女性、孕婦、哺乳期,需求量大,缺了B12不光自己有問題,胎兒神經發育也會受影響。
有研究表明,長期素食者中B12缺乏率高達62%以上,而很多人根本沒查過。
第三個是老年人群。隨著年齡增長,胃酸分泌減少,小腸吸收功能減退,加上牙口不好、肉類攝入減少,B12攝入和吸收都下降。
要是一個人處於B12邊緣缺乏狀態,但癥狀還不算特別明顯,這種時候是先調整飲食,還是直接用藥物補充更有效?
輕度缺乏且無吸收障礙的,一般可以通過食補+口服補劑的方式來補,重點在提高攝入密度,像動物肝臟、瘦牛肉、雞蛋、乳製品這些都含有較多B12。
搭配口服甲鈷胺或氫鈷胺片,每天500μg,大約2~3周後再複查血清B12水平,看是否回升。
但要是有胃腸道吸收問題,比如胃切除、慢性胃病、長期PPI類藥物使用者,推薦採用肌肉注射甲鈷胺,每次0.51mg,一周23次,連續4周後再維持。
或使用舌下含服製劑,吸收效率比口服片劑更高。
不建議盲目長期大劑量補充,以免引起鈷元素蓄積或掩蓋其他貧血類型診斷,補的原則是「缺多少補多少、定期監測」。
想補得有效,就得知道自己缺多少,靠癥狀猜不準,查一次維生素B12水平,比任何保健品廣告都管用。
身體有沒有在喊「缺」,數值會老實告訴答案。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玫瑰][玫瑰][玫瑰]
參考資料
[1]邱翠平,全香花,張好男,等.高血清維生素B12與臨床相關疾病的研究進展[J].現代醫藥衛生,2021,37(23):4048-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