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吳朝香 通訊員 來鑫萍 李文芳 攝影 周澤楷
你的體重,國家要管起來。今年兩會上,國家衛健委主任花了7分鐘談體重管理,而在2024年,16個部門聯合啟動為期三年的「體重管理年」活動。「體重管理」火速出圈後,「醫院開始設立體重門診」、體重門診爆滿等話題屢上熱搜。
實際上,在杭州,多年前,多家醫院就開出各類減重門診,潮新聞記者走訪後發現,從近年來看,減重門診就診人數出現翻倍,就診人群中,年輕人增多,但也不乏兒童青少年、老年人群,減重需求人群非常龐大。
「醫生,你能讓我瘦多少?」這是很多就診患者都會問的一個問題。
多位減重專家都表示,減重不是「一鎚子買賣」,一周減掉很多斤的理念並不科學,「要像慢病管理一樣持續管理體重。」
換句話說,醫院的減重門診對超重和肥胖者來說,並非「進門保瘦」,走進這個門診,只是減重的開始。
攝影 周澤楷
醫院減重專科「一號難求」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浙大二院),和減重有關的專科門診有四個:減肥專科、減肥營養專科、減重外科、肥胖多學科聯合門診。有側重營養干預,有側重藥物治療,有外科手術,也有綜合管理。
「肥胖的原因有很多種,減重只是一個結果,在此之前要找到原因。」浙大二院營養科主任張片紅說,營養科的減肥專科由來已久,「很多肥胖都和飲食結構相關,需要營養治療。」
根據張片紅的觀察,到減肥專科就診的患者集中在20-40多歲人群,「我們一年的門診就診量大約13000多人,和四五年前相比翻了一倍。」
浙大邵逸夫醫院在4年前開出肥胖減重門診。
「剛開始,門診就診人數是個位數。」浙大邵逸夫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孫水雅說,如今減重門診要限號,常常「一號難求」。
在浙大二院內分泌科的減肥專科門診中,近年來,二三十歲的患者人數明顯增多。
「有些超重的年輕人伴隨糖尿病、高尿酸,有些可能沒有基礎疾病,只是想保持好的身材。」浙大二院內分泌科醫生葉凌霞說。
「醫生,你能讓我一周瘦幾斤」
張片紅表示,近90%的肥胖患者存在相關併發症,包括脂肪肝、糖尿病前期、血脂異常、高血壓等,「這其中,有些併發症可以通過飲食調整、運動和藥物治療得到控制。」
減重的益處顯而易見,但減重這件事並不簡單。
很多人走進診室都會問張片紅:醫生,我一周能瘦多少斤?
「一周減掉10斤」甚至更多的話題,經常會引發關注,但在專業醫生看來,短期內的暴瘦並不可取。
「一般來說,一個月減掉4斤比較合適,一年減少原來體重的10%到20%。」這是張片紅一直強調的。
暴瘦意味著更嚴苛的飲食控制以及強度更大的運動量,短期內減重效果明顯,但難以堅持。
「減重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像管理慢病一樣去管理肥胖,需要長期性。」張片紅表示。
葉凌霞和孫水雅經常遇到一些患者想快速減重,直接要求:醫生,我能不能打司美格魯肽這一類的減重針?
「這類減重針當然不是適合所有人,有10%-20%的人群使用後可能不會瘦,而且即便是注射後,依然需要調整生活方式、控制飲食,配合適量運動。它並不能讓你一勞永逸。」 孫水雅坦言。
曾經有一位年輕女孩很困惑地找到葉凌霞:我戒了奶茶、甜品,每周合理膳食,還經常去運動,為什麼還是瘦不下?
「我問他堅持了多久,她說一周。」 葉凌霞有些哭笑不得,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些人的減重成效可能會偏慢,不能簡單以一周為周期,「通過合理調整生活方式來減重的,起碼要堅持半年到一年以上的時間。」
浙大二院減肥營養專科候診區 攝影 周澤楷
很多人很困惑:為什麼會復胖
前段時間,有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減肥4年後絕大多數人恢復之前的體重。
孫水雅遇到過很多「復胖」的患者,有的是在各類減重訓練機構短期內暴減後反彈的;有的是治療一段時間後,鬆懈了,不再控制飲食、堅持運動後又胖了回去。「短期內減重過快,反彈可能來得更快。」
張片紅也會經常遇到一些時不時出現的「老面孔」:張主任,我去年來找過您或者張主任,我之前減肥成功了,今年又胖了。
「有些人一直在減肥的路上,是因為沒有從根本上調整生活方式。」 張片紅解釋,合理飲食和運動始終是減重的兩個重要手段,相較之下,前者可能會更重要,「如果飲食不合理,暴飲暴食,體重很容易上去,當然,有些人會覺得,我吃完去運動,但很多情況下,運動的強度遠不能消耗你吃下去的熱量,這也是有些人會覺得我在健身、跑步啊,但就是瘦不下去的原因。」
從這個角度講,張片紅主張減重患者也要到減重門診定期隨訪,減重的每個階段,相應的飲食攝入、運動方式都要調整。
減重這件事上,沒有「躺瘦」
葉凌霞也持相同的觀點。接診這麼多的患者中,讓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20多歲的女孩,172公分的身高,體重達到190多斤,伴隨高血糖、月經紊亂和多囊卵巢綜合征。
「她原來的工作日夜顛倒,夜班結束後吃夜宵,愛吃燒烤、奶茶。我們經過評估後給她制定了減重方案,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干預並重。」 葉凌霞說,女孩有很好的依從性,換成白班工作,規律作息,每周2次去鍛煉,戒斷高糖高油飲食,快兩年過去了,體重調整到了130斤。
「減重的目的不是為了讓患者暴瘦,而是養成合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自我管理理念。」張片紅說,提到飲食調整,很多人認為改變習慣太難,「其實沒那麼困難,不需要像網上說的那樣戒斷碳水或者節食,舉例來說,愛吃碳水的可以繼續吃碳水,但是可以把白米換成糙米,愛吃紅燒肉的也可以繼續吃肉,但換成紅燒大排。」
減重不是一個結果,而應該逐漸內化為一種生活方式,需要長期堅持,而不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這是幾位減重專科醫生的共識。
「很多人都想躺瘦,也有人會宣揚躺瘦的幾種方法,但實際上,在減重這件事上,是不可能躺瘦的。」這是葉凌霞想告訴所有減重者的一句話。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