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沒有腎病,看睡覺就知?腎病患者,晚上睡覺一般會有4個表現

夜闌人靜,本該是酣甜夢鄉之時,有些人卻在睡夢中「狀況百出」。夜裡頻繁蘇醒,好似在與睡眠玩「捉迷藏」;一趟趟往廁所跑,起夜次數多得讓人煩惱;晨起雙眼浮腫,像被蜜蜂蜇了一般;明明睡了許久,可醒來卻渾身乏力,彷彿被抽幹了精力。以往你可能將這些歸咎於歲月增長、工作壓力大,或是天氣變幻,然而,你是否曾想過,這或許是腎臟向你發出的「緊急求救信號」?今天,咱們就好好嘮嘮這隱匿在睡眠里的腎病秘密。

腎臟,這個默默耕耘的器官,不像心臟那般直接掌控生命脈搏,也不像腸胃稍有不適就會讓人疼得難以忍受,這使得很多時候即便腎臟出了問題,在早期也不會引起明顯的不適。不過,當夜幕降臨,它就可能在你睡眠時「露出馬腳」,出現一些獨特的跡象。要是你夜間睡眠常伴有這4種狀況,可得留個心眼兒,千萬別等到腎臟受損嚴重才追悔莫及。

## 夜間頻繁蘇醒,是睡眠「鬧脾氣」,還是腎在「搗鬼」?

曾幾何時,你還能一夜無夢到天亮,可如今卻常常在半夜毫無徵兆地醒來,躺在黑暗中,望著天花板,翻來覆去,再難入眠。又或是突然感覺口乾舌燥,嗓子像被砂紙摩擦般難受,身體也陣陣發熱,內心莫名煩躁,彷彿有一團火在燒。這種睡眠狀態的轉變,很可能與腎功能下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腎臟肩負著調節體內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以及清除代謝廢物的重任。一旦腎功能下滑,這些關鍵功能就會大打折扣,體內代謝廢物和毒素隨之大量堆積,進而干擾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睡眠質量自然一落千丈。就好比腎功能不全的患者,血液中尿毒素含量增多,這些毒素如同「搗亂分子」,影響大腦神經遞質的分泌,讓人在夜間更容易從睡夢中驚醒。

倘若你發覺自己睡眠質量急劇變差,且排除了諸如生活壓力大、過度焦慮、攝入過多咖啡因等常見因素,不妨前往醫院做個腎功能檢查。重點關注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等指標,這些數據就像腎臟健康的「晴雨表」,一旦出現異常,便能及時察覺腎臟的潛在問題。

## 夜尿頻頻,彷彿踏上「馬拉松」賽道,腎臟濾過功能需警惕

正常情況下,成年人夜間排尿次數通常不會超過1次。但要是你發現自己每晚都得往廁所跑2次以上,甚至誇張到四五趟,那可就得提高警惕了。

健康的腎臟能夠巧妙調節尿液的濃縮功能,使得白天排尿相對較多,夜間排尿量減少。然而,一旦腎功能受損,尤其是腎小管的濃縮能力降低,尿液便無法高效濃縮,從而導致夜尿增多。這種現象在慢性腎病早期就可能悄然出現,可許多人僅僅將其歸結於喝水過多,或者認為是年齡增長導致的正常現象,結果忽視了腎臟發出的重要信號。

想要判斷夜尿增多是否由腎病引起,其實也有辦法。要是你的夜尿量明顯多於白天,又或者尿液中泡沫豐富,顏色也不太對勁,比如呈現深黃色甚至偏紅色,那就別猶豫,儘早去醫院做個尿常規檢查,讓專業檢查結果為你的健康把關。

## 晨起眼皮腫成「泡泡眼」,腎臟或在「積水成災」

清晨起床,對著鏡子一看,自己的眼皮腫得老高,用手指輕輕一按,皮膚上就會留下一個明顯的凹陷,久久才恢復原狀。這極有可能是腎臟的排水功能出現了問題。

腎臟在調節體內水分平衡方面起著關鍵作用。當腎功能受損時,體內多餘的水分無法順利排出體外,就會在組織間隙肆意積聚,最終形成浮腫。而蛋白尿的出現,更是「雪上加霜」,由於蛋白質的流失,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水分更容易滯留在組織之中,加重水腫癥狀。

要分辨是否為腎病導致的水腫,也有規律可循。腎病引發的水腫,一般首先從眼瞼開始「發難」,隨後逐漸蔓延至腿部、腳踝,嚴重時甚至波及全身。要是水腫持續不消,早晨尤為明顯,到了晚上稍有緩解,那就別再拖延,趕緊去檢查腎功能,看看腎臟究竟出了什麼狀況。

## 晨起疲憊感爆棚,莫非尿毒素在「興風作浪」?

不少人覺得,早晨起床後的疲憊感不過是睡眠不足或者壓力過大導致的。但要是你每天都保證了7到8個小時的充足睡眠,可清晨醒來依然感覺頭重腳輕,精神萎靡不振,甚至還時常頭暈、噁心,那就得留意了,這很可能是腎臟未能正常排毒,致使體內尿毒素大量堆積的結果。

隨著腎功能下降,體內的代謝廢物無法及時排出體外,尿毒素便開始在體內「胡作非為」,干擾神經系統的正常運轉,導致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還會引發頭痛、乏力等一系列癥狀。這種情況在慢性腎病中晚期較為常見,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早期腎病患者也可能出現類似表現。

若你長期被疲憊感糾纏,時常頭暈,注意力難以集中,並且還伴有夜尿增多、浮腫等癥狀,那就別再忽視,儘快前往醫院檢查腎功能,看看是不是腎臟出了問題,以便早發現、早干預。

腎病絕非老年人的「專屬病症」,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腎病住進了醫院。熬夜、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濫用藥物(尤其是止痛藥和保健品)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在不知不覺中對腎臟造成了嚴重損傷。腎病並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長期「透支」健康的惡果。倘若你發現自己存在夜尿增多、睡眠不安穩、晨起浮腫、精神疲憊等狀況,千萬別掉以輕心,一定要儘早去醫院檢查,別讓腎臟的「求救信號」石沉大海。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