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侯佳欣 趙萌萌)「沒想到做了一次大手術,我的腎功能指標不但沒受影響,還比以前更好了。」3月14日,年近八旬的王東(化名)到寧波市第二醫院腎內科複查腎臟情況,看到自己檢查報告單上肌酐指標又有所下降,他非常開心。
兩年前,王東被查出b型主動脈夾層,再加上各種基礎病,最終被評估為急性腎損傷高危患者。他之所以能度過這次「心腎共危」的情況,全靠一支專業的心臟術後急性腎損傷管理團隊。3月16日,寧波市第二醫院腎內科主任羅群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講述了這個團隊背後的故事。
2022年,醫院腎內科與心臟外科、重症醫學科合作,共同組建「心臟手術急性腎損傷預警及集束化管理群」。在這個群里,腎內科醫生會主動對每一名擬進行擇期心臟手術的患者進行急性腎損傷發生風險評估,並將患者納入多學科團隊的管理,王東正是這個管理群的受益者之一。
「大部分急性腎損傷是可防可治的臨床綜合征,但因為急性腎損傷發病隱匿、進展快、缺乏特異性標誌物,很多急性腎損傷患者在早期被漏診。」羅群稱,因為急性腎損傷患者在多科室分布,不是腎內科醫生很難做到早診早治。根據《中國急性腎損傷臨床實踐指南》,國內aki的檢出率僅為0.97%-11.60%。因此採取預防措施降低急性腎損傷的發生率意義重大。
記者了解到,從十幾年前開始,寧波市第二醫院腎內科團隊就圍繞「急性腎損傷早診早防」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近年來,為了把醫院的腎臟保護網「織得更密」,腎內科團隊通過人工智慧技術,提升急性腎損傷的防治能力。
羅群稱,目前,寧波市第二醫院腎內科已建立了急性腎損傷電子預警平台,輔助在臨床工作中及時辨識出急性腎損傷。該平台自2023年在醫院應用以來,讓10萬人次患者受益,其中發出急性腎損傷風險提示/預警超過3萬次,顯著高於臨床上急性腎損傷的診斷率。
不僅如此,腎內科還建立了急性腎損傷患者的資料庫,打造了基於人工智慧的急性腎損傷預測模型,可早期識別急性腎損傷高危患者,並進行主動的集束化管理,降低急性腎損傷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後。
記者還從醫院方面獲悉,為了更好地管理糖尿病腎病患者,寧波市第二醫院腎內科構建了糖尿病腎病患者電子信息專病資料庫,目前已納入近萬名患者,這樣可以隨時調取患者數據,觀察疾病動態,加強疾病隨訪。下一步,還將利用專病資料庫,構建疾病決策模型,完善早期篩查及綜合干預體系。
此外,從2016年開始,寧波市第二醫院腎內科還在市內率先將康復理念融入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管理,建立慢性腎臟病非透析患者及腹透患者的運動康復隊列。通過自創腎臟康復運動操、微信小程序等多種途徑幫助慢性腎臟病患者運動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