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坦言:最傷害腎臟的行為,不是喝酒!而是頻繁的去做這4件事

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

很多人談「傷腎」色變,最常聽到的忠告就是「少喝酒」,好像酒精是腎臟健康的頭號敵人。

其實,酒精的主要代謝器官是肝臟,而不是腎臟,除非長期酗酒到導致全身代謝異常,否則適量飲酒對腎臟的直接傷害並不算大。

反倒是一些看似無害的日常習慣,才是真正讓腎臟長期受損的「幕後黑手」。

許多人明明滴酒不沾,甚至生活作息很規律,卻仍然檢查出腎功能異常,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醫院的時候,我見過好多腎病患者,他們裡頭有些人,生活習慣看著特別健康,既不抽煙喝酒,也不熬夜,可一去體檢,肌酐高了,尿蛋白也不正常。

甚至有些人已經出現了慢性腎病的早期跡象,他們很疑惑,自己明明沒有做什麼「傷腎」的事,為什麼腎功能還是出現了問題?

醫生在深入了解他們的日常行為後,發現真正影響腎臟的,往往不是喝酒,而是一些被忽視的、頻繁重複的習慣。

這些行為看似普通,但日積月累,對腎臟的傷害卻遠遠超過人們的想像,這些習慣究竟是什麼?

大量飲水反而拖垮腎臟

很多人相信「多喝水可以排毒」,於是一天到晚端著水杯,不渴也要喝上幾口,甚至有些人會逼著自己喝水,覺得喝得越多,腎臟就越乾淨。

然而,在醫院裡,遇到過不少患者,他們每天堅持大劑量喝水,甚至動輒兩三升以上,結果卻發現自己開始水腫,甚至有些人檢查出了腎功能異常。

我有個患者,平時健康意識很強,為了「養腎排毒」,每天早上起床就灌一大杯水,白天還定時提醒自己多喝,生怕喝少了對身體不好。

結果一段時間後,他開始發現小腿有輕微水腫,尿量雖然不少,但總感覺排不幹凈,整個人也容易疲勞,晚上睡覺時還會頻繁起夜。

檢查發現,他的腎小球濾過率下降了,說明腎臟的代謝負擔過重,反而出現了功能下降的趨勢。

腎臟的主要工作是過濾血液,將身體不需要的廢物排出,但它的「工作能力」是有限的。

研究表明,過量飲水會導致腎臟超負荷工作,長期如此,可能會導致腎小球壓力增大,增加慢性腎病的風險。

而且,人體的排毒主要依靠肝臟和腎臟的代謝功能,水只是一個「運載工具」,並不會直接「沖走毒素」。

如果腎功能本身就有損傷,過度喝水不僅不能「清理」腎臟,反而會造成水鈉瀦留,進一步加重腎臟負擔。

喝水的關鍵在於「適量」,而不是盲目大量灌水,通常來說,健康人每天的飲水量應根據尿量、活動量和氣候情況調整,而不是固定喝某個數值。

過度依賴膳食補充劑

很多人為了養生,習慣性地服用各種補充劑,不管是維生素草本提取物,還是蛋白粉、保健品,都覺得「吃了總比不吃好」。

但在醫院裡,見過不少因為長期吃補充劑而導致腎臟受損的案例,很多人根本沒意識到,自己每天吃的這些東西,反而是在透支腎臟的代謝能力。

我有個患者,平時很注重健康,每天都會吃多種膳食補充劑,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D、蛋白粉,還有一些宣傳對腎臟有好處的中草藥。

剛開始沒什麼感覺,但一年後,他開始出現尿液泡沫增多的情況,腰部也時不時有酸脹感。

檢查發現,他的腎臟已經出現了早期損傷,尿蛋白指標異常,而罪魁禍首就是他長期大量服用補充劑,給腎臟帶來了過多代謝負擔。

人體的營養需求是平衡的,過量攝入某些營養素,尤其是脂溶性維生素和某些礦物質,會加重腎臟的過濾壓力,甚至增加腎結石的風險。

補充劑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尤其是對於腎臟來說,很多物質的代謝和排泄都需要依靠它來完成。

與其盲目補充各種營養品,不如通過合理的飲食獲取天然營養,讓腎臟少一點額外的負擔。

頻繁使用止痛藥

有些人經常感到頭痛、腰痛、關節痛,一疼就吃止痛藥,覺得「疼痛忍著不如早點吃藥緩解」。

甚至有人習慣性地把止痛藥當成「日常備用藥」,稍微不舒服就吃上一片,但在門診中,見到很多腎病患者,病情的「導火索」正是長期濫用止痛藥。

我還記得有個患者,年輕時就經常有腰酸背痛的毛病,習慣了吃止痛藥來緩解,覺得「反正藥店都有賣,沒什麼大問題」。

剛開始只是偶爾吃,後來變成了每周吃幾次,等到身體明顯感覺乏力、尿量減少時,才去檢查,結果發現腎功能已經出現了不可逆的損傷。

止痛藥不是不能吃,但一定要慎重使用,不能把它當成「日常藥物」,更不能長期、大量服用。

頻繁吃夜宵

很多人喜歡在晚上吃點宵夜,尤其是加班、熬夜時,覺得吃點東西能緩解疲勞,讓自己更有精神。

但在臨床上,發現很多慢性腎病患者,長期有夜間飲食的習慣,而這個行為,正是讓腎臟負擔加重的關鍵之一。

有個患者,長期加班,晚上總是吃點夜宵,習慣了來一碗泡麵、幾串燒烤,或者喝點湯,起初沒什麼感覺,但幾年後,他開始出現水腫,尿檢也顯示蛋白尿異常。

我告訴他,頻繁吃夜宵,會讓夜間的腎臟超負荷工作,影響它的自我修復能力,長期如此,就可能導致慢性腎損傷。

夜間是腎臟的「修復時間」,如果這個時候還要消化食物,腎臟的血流負擔會增加,代謝廢物的排泄也會受到影響。

傷腎的行為,往往不是人們刻意去做的壞習慣,而是那些看似無害、甚至「對健康有好處」的日常行為。

養腎,最關鍵的是保持平衡,給腎臟足夠的修復和恢復空間,而不是讓它不斷超負荷運作。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適,請及時諮詢專業醫生

關於最傷害腎臟的行為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 魏春光.高血壓病與高血壓病合併早期腎損中醫臨床特點比較研究 ,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誌, 201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