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如有身體不適請諮詢專業醫生。
有句老話咋說來著,吃啥補啥。可擱油這事上,真是越「補」越麻煩。
油,真就能堵血管嗎?還是咱吃錯了?
看著街市上琳琅滿目的食用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調和油,甚至老一輩人偏愛的豬油、牛油,哪個才是「健康之選」?有人說,吃植物油好,動物油不好;也有人說,豬油香得很,吃了才有力氣。
這些說法到底對不對?咱今天就從醫學角度,掰開了看看真相。
血管堵的真兇:不是油,而是「壞油」
先說結論,血管堵,不是油的問題,而是「壞油」的問題。吃油,吃對了是營養,吃錯了是「毒藥」。
那什麼是「壞油」?醫學研究早就給答案了:反式脂肪酸和飽和脂肪酸攝入過多,才是堵住血管的罪魁禍首。
咱們的血管,就像家裡的水管,平時乾乾淨淨,水流得順暢。
可要是水裡帶著泥沙,時間一長,水管就慢慢堵住了。血管里的泥沙,就是「壞油」帶來的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膽固醇」。
這些壞膽固醇會在血管壁上堆積,形成斑塊,時間久了,血管變窄,甚至完全堵死——這就是心梗、腦梗的根源。
豬油:美味的「定時炸彈」
咱先說豬油,畢竟這是不少人家裡的「壓鍋底」。
豬油香是香,但它的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得嚇人。一勺豬油,飽和脂肪酸含量能超過50%。
而世界衛生組織早就明確指出,飽和脂肪酸攝入過多,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長期吃豬油,血管里的「泥沙」就越來越多,血液流動不暢,血壓升高。再加上咱們農村人平時愛吃鹹的,腌菜、醬湯、熏肉這些少不了,高鹽、高油,正好給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鋪路」。
再一上年紀,動脈硬化、心梗、腦梗全找上門,真是防不勝防。
有人不服:咱祖祖輩輩都吃豬油,咋沒見以前人得這些病?你得明白,過去人吃得少,幹得多,油是個稀罕物,一年也吃不上幾回。可現在呢?頓頓大魚大肉,油膩得很,再不愛動,血管哪受得了?
反式脂肪酸:隱藏在零食里的「殺手」
再來說反式脂肪酸。
這東西比豬油還「壞」,是心血管的頭號敵人。它藏在哪兒?看似不起眼的蛋糕、餅乾、奶茶,甚至速凍食品里,反式脂肪酸隨處可見。
這些食品里用的氫化植物油,為了延長保質期,反式脂肪酸含量高得離譜。
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每增加2%的攝入量,心血管疾病風險就增加23%。
換句話說,吃一塊小蛋糕,也許就為心梗埋下了隱患。國外早就開始限制反式脂肪酸的使用,而咱們這邊雖然有標準,但很多人並不清楚。
平時吃零食不看成分表,結果把「殺手」吃進肚子里。
植物油:真的就完全健康嗎?
有人會說,那我不吃豬油,全用植物油就行了吧?可惜,植物油也有學問,用得不對,照樣傷身。
多不飽和脂肪酸:好東西也不能過量
植物油,比如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對身體有好處。
尤其是亞麻酸、亞油酸,能降低壞膽固醇,提高好膽固醇,保護心血管健康。
可這東西也不能過量。過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在高溫下容易氧化,產生自由基,這些自由基對血管壁有損傷,久而久之也會引發動脈硬化。
咱平時炒菜常用大火,油煙滾滾,看著香,其實已經把好油變成了壞油。
調和油:真相沒那麼簡單
再說調和油。聽名字挺高大上,啥都調和在一起,營養全面。
可調和油的成分比例並沒有統一標準。有時候,調和油里便宜的油佔大頭,貴的油只是點綴。
很多人覺得買調和油划算,結果吃了幾年,健康也搭進去了。
健康用油的正確打開方式
說了這麼多,咱到底該怎麼吃油?醫生給出的建議,其實很簡單,關鍵是兩點:選對油,少用油。
1.選對油
首選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油,比如橄欖油、茶籽油。這些油穩定性高,不飽和脂肪酸比例合適,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
其次是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油,比如亞麻籽油、深海魚油。不過這些油不耐高溫,適合涼拌或低溫烹飪。
避免反式脂肪酸,盡量少吃加工食品。買零食時記得看成分表,標有「氫化油」或「起酥油」的,就少碰。
2.控制用量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每人每天的油攝入量不超過25克,大概就是兩勺的量。
炒菜的時候,能少放就少放,別為了追求「香味」往死里加。
3.改變烹飪方式
盡量少用油炸,多用蒸、煮、燉的方式。
油炸食物雖然香,但高溫會破壞油的營養,還容易產生致癌物質。
總結
血管堵,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也不是一種油的錯。
關鍵在於「壞油」的長期積累。豬油、反式脂肪酸、過量的植物油,都可能成為「殺手」。
健康用油,重在選對油、少用油,同時搭配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才能給血管減負,讓身體更輕鬆。
吃油這事,看似小事,實際上關乎大健康。別等到心梗、腦梗找上門才後悔。
血管是咱命根子,吃得對,活得長。
參考文獻:
1.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2. 世界衛生組織《飽和脂肪酸與健康》
3. 《反式脂肪酸攝入與心血管疾病風險》——《TheLancet》
4. 《食用油的種類與健康影響》——《中華預防醫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