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退燒了!」20歲的小李(化名)在經歷了20多天的不明原因發熱後,終於在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風濕病科找到了病因,並成功得到了治療,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軌道。
小伙高燒20多天
此前曾進食一小碟生魚片
這場突如其來的發熱,讓小李深受困擾。每天一到午後,小李體溫就開始飆高,最高達39.2℃,伴隨著全身肌肉酸痛和疲乏。
頭痛難忍的他,曾在當地多家醫院就診,被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對乙醯氨酚片、奧司他韋、阿奇黴素、頭孢、利巴韋林……先後試過了這麼多的藥物治療,發熱依舊不退,甚至出現了胸悶和右上腹隱痛的癥狀。
在當地醫院的血常規檢查中,小李的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升高。在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這個線索引起了風濕病科負責人陳恩生的警覺。
結合他曾有食用淡水魚生的經歷,陳恩生主任開始懷疑這可能不是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追問患者病史得知,今年10月小李曾進食一小碟生魚片。
隨後,入院查血常規提示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大於40%,轉氨酶明顯升高,CT檢查提示肝右葉佔位性病變。上腹部磁共振增強提示肝右葉包膜下多發液性信號。肥大反應提示丙型副傷寒1:320,考慮沙門菌感染,這是一種由沙門氏菌屬細菌引起的常見食源性疾病,可以通過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傳播。
磁共振顯示:肝右葉包膜下見多處團片狀、楔形病灶。
接著,患者病原微生物NGS檢查(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組檢測)揭示了真正的「元兇」——華支睾吸蟲陽性,包蟲病IgG抗體陽性。
這意味著小李患上了肝吸蟲病,也稱為華支睾吸蟲病,一種由肝吸蟲寄生在人體肝膽管內引起的寄生蟲病。
對症用藥殺滅肝吸蟲
陳恩生介紹,肝吸蟲病的病因通常是由於食入含有囊蚴的魚而被感染。肝吸蟲的生活史包括多個階段,終宿主為人及肉食哺乳動物,第一中間宿主為淡水螺類,第二中間宿主為淡水魚、蝦。
肝吸蟲病臨床表現包括急性期的寒顫、高熱、食欲不振、噁心、乏力、腹脹、腹痛、腹瀉和肝區壓痛等癥狀,並伴有肝臟腫大、黃疸及白細胞總數和嗜酸粒細胞增多等。
慢性期癥狀可能包括消化不良、肝腫大、上腹隱痛、疲乏以及精神不振等。
藥物治療是肝吸蟲病的主要治療手段,常用藥物有吡喹酮和阿苯達唑,能有效殺死肝吸蟲及其蟲卵。
入院三天後,小李的嗜酸粒細胞迅速下降至正常範圍。「肝吸蟲病對症治療包括止痛藥治療疼痛和腹瀉等癥狀。在罕見情況下,如發生膽管炎等嚴重併發症,可能需要外科手術。」陳恩生介紹。
醫生提醒:
陳恩生提醒,預防肝吸蟲病的關鍵在於改進烹調方法和飲食習慣,不吃生食,不飲生水。
此外,注意生熟分開,避免使用切過生魚的刀、砧板切熟食物,以及保持個人衛生,都是預防肝吸蟲病的重要措施。
「小李的故事提醒我們,食源性寄生蟲病可能就在我們身邊。通過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和改善飲食習慣,我們可以有效地預防這類疾病的發生。」陳恩生說。
為細心的醫生點贊~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袁毅、朱欽文
來源: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