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明主任醫師在接診管伯後,通過詳盡的體格檢查和影像資料分析,發現管伯的右膝關節已發生嚴重的退變、磨損和增生,關節間隙明顯變窄,已處於骨磨骨的狀態。
針對這一嚴重情況,楊黎明主任醫師與科室團隊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分析,為管伯制定了詳盡的手術方案。
同時,楊黎明主任醫師還耐心地向管伯及其家屬講解了手術的重要性和過程,幫助他們消除緊張和恐懼心理。
(▲科室團隊為患者制定詳盡的手術方案)
經過積極的術前準備,3月25日,在麻醉科和手術室的全力配合下,由科主任劉新明副主任醫師統一安排,曾旭副主任醫師、李定勝主治醫師協助配合,由楊黎明主任醫師主刀,成功為管伯實施了右側全膝關節置換術。手術過程順利,管伯術後安全返回病房。
(▲在腰麻下行右側全膝關節行置換術)
(▲術前影像)
(▲術後影像)
(▲術後恢復行走的管伯)
術後,管伯的膝關節活動度和肌力均恢復良好。在醫護人員的悉心指導下,他積極配合康復計劃,認真完成每一個訓練項目。
僅僅第二天,管伯便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手扶助行器,下床開始行走。這一顯著的恢復進展讓管伯自己也感到驚喜,重新獲得行走能力的他,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科普小知識
一、什麼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指由於膝關節軟骨變性、骨質增生而引起的一種慢性骨關節疾患,又稱為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及骨性關節病等。
本病多發生於中老年人,也可發生於青年人;可單側發病,也可雙側發病。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為最常見的膝關節疾病,膝關節痛是本病患者就醫常見的主訴。其早期癥狀為上下樓梯時的疼痛,尤其是下樓時為甚,嚴重者出現膝內翻畸形。一般可通過X線確診。
目前對於此類患者,一般有單髁置換及全膝置換術兩種手術方式,單髁置換適用於病情較輕,膝前側疼痛、腫脹明顯患者,如疾病後期,多建議患者行全膝關節置換術。
二、什麼是膝關節置換術?
人工膝關節關節置換術是指用生物相容性與機械性能良好的金屬材料製成的一種類似人體骨關節的假體,通過手術方法用人工關節置換被疾病或損傷所破壞的關節面,其目的是切除病灶、清除疼痛、恢復關節的活動與原有的功能。
因此,膝關節置換術並非很多人誤以為的把整個膝蓋都換掉,而是僅僅替換掉被疾病或損傷所破壞的關節面。
三、為什麼要做膝關節置換術?
膝關節是下肢重要的負重關節,其結構和功能是人體關節中最複雜者。
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疾病,據報道50歲以上存在癥狀的膝關節骨關節病男性發病率35%,女性高達74%。
嚴重膝關節骨關節病需要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越來越多。膝關節置換術可解除膝關節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糾正膝關節畸形和獲得長期穩定。
四、做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有效果嗎?
如果膝關節退變特別嚴重,關節面軟骨缺損、關節畸形、走路異常疼痛,已經達到了讓人活動受限的地步,這個時候就需要考慮做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不然行動特別困難,膝關節腫脹疼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做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以後,等到徹底恢復好,就會恢復人的活動能力,甚至能夠跑步和跳躍,原本生活非常無趣痛苦,這下能夠更好的生活樂趣了。
五、康復鍛煉方法有哪些?
1、直腿抬高:
患者取仰卧位,足置於中立位,膝關節伸直,收縮股四頭肌,完成「扣鎖機制」,然後抬起下肢至足跟離開床面約20cm,堅持15 ~20 秒後放回原位。一組20 次,每日進行2~3 組。
當患者能夠標準完成一組訓練時,可開始在患者踝關節上增加重量,初始為1.0~1.5kg,可以標準完成一組訓練時,繼續增加重量至2.0~2.5kg,如此增加重量最終為3.0~4.0kg。目的是增強股四頭肌肌力。
2、抗阻訓練:
術後一周進行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的主動收縮和漸進性抗阻訓練,患者坐於床邊做伸膝動作,逐漸施加阻力於踝關節前上部,即做運動時讓患者小腿垂下,在腳踝上施加阻力沙袋,可以從小的重量開始,1斤、2斤,逐漸增加沙袋的重量,變相的增加阻力。
3、踝泵運動:
患者取仰卧位,膝關節伸直,踝關節全力背伸並堅持片刻,然後踝全力跖屈並堅持片刻。一組20 次,於術後麻醉解除,雙下肢可進行自主活動時開始,每小時進行一組。此項訓練可以無限期進行,對預防下肢深淺靜脈血栓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常德市第四人民醫院 骨科一病區 伍克文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部分圖片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