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臨床診療疾病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癥狀讓醫生難以有效解讀,就如部分患者感覺胸中窒悶這樣的癥狀。遇到此類難以明確解答原因的癥狀,西醫多數歸屬於神經官能症,我們看看醫聖仲景如何看待胸中悶熱?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077
此條文是076條文的延續,其共同的發病因素是發汗、下之,患者在煩熱的基礎上,出現了胸中窒的表現,該如何理解此點,是本條文的關鍵問題所在。
在《經方三十六講》一書中,提到了中醫的重要理論「五臟穿鑿論」,其中指出了胃與心包功能相通、病理相互影響的關係,故而「發汗、下後」的胃陽虛,可以進一步演變為心包經的鬱熱。076條文與本條文,二者的相同病機是心包經的鬱熱,所以有煩熱的表現;手厥陰心包經的走行較為特殊,其典型特點是歷絡三焦,循胸出脅,布散胸中,因此其熱可以彌散胸中;本條文所講的胸中窒,指的就是心包經的鬱熱進一步發展,不得外散,從而彌散於胸中,形成了一種窒悶的病理形式。
以臟腑經絡解讀傷寒條文,我們就可以知道,本條文與076條文對比,二者疾病病機相同,不同之處在於疾病所處的進展階段稍微有差異,因此二者的治療方案是一致的,即通過梔子豉湯清解心包經鬱熱,治療本證。
回顧本條文,我們會發現醫聖仲景對於人體疾病的觀察,已經到了一種細緻入微的階段,不但確定了發病的經絡,而且把經絡不同位置的發病癥狀,也進行了整理歸納。通過本條文的學習,我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學習中醫,我們需要重視臟腑經絡,包括同一經絡可能出現的不同癥狀變化,也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