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指連脾!手指皮炎、起水泡、脫皮,一個方子幫你泄「脾胃伏火」

腳氣,這個名字聽起來可能跟「老熟人」似的,畢竟它在人們的腳趾間搞破壞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西醫界對這個不速之客的看法很直接:一個標準的真菌感染。

一旦腳氣上門,那種癢得讓人想用砂紙狠狠地擦幾下的感覺,真是難以言表。而且,這傢伙來無影去無蹤,癢起來沒個準點,真是讓人頭疼。

不過,除了腳氣,你有沒有聽說過「手氣」?別誤會,這不是指打麻將時的好運氣,而是指手上長出的一些小痘痘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患者,年紀輕輕的他,卻被一件事困擾了好多年。那就是他的雙手,總是不時地感到痒痒的,而且手指尖上還會冒出一些小小的斑丘疹,不太引人注意,但足以讓手指變得通紅。

不僅如此,這些斑丘疹後面還跟著水泡和小膿包,它們在手指周圍悄悄生長,然後破了又流,流了又破,年復一年。這些看似小問題的膿皰和斑丘疹,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他的日常生活。

他曾輾轉多家醫院,做過無數次檢查,翻遍醫學書籍,卻始終找不到問題的根源。最後迫不得已,選擇相信中醫,看中醫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

初見這位患者,就注意到這位患者的面部潮紅,時常嘆氣,表情焦慮,可以看的出因為手的問題,患者真的已經是大費苦心了。

在者按脈發覺其脈象眩細,看其舌有明顯的黃膩苔,在此可以肯定一件事這個患者體內有熱,再看其黃膩苔的其位置在舌中,脾胃之地,可以判斷其脾胃有伏火,竄行手部。因此在治療上應該祛火消風。

那麼這裡我們很多人就好奇了,為什麼這個人的脾胃有熱卻會導致它的手部出現瘙癢,水泡?伏火又是什麼?

這裡我們就要先明白第一個知識點,我們常說的十指連心其實是有問題的,按照中醫的認知,我們的十指應該連得是我們的脾胃。

因為脾主肌肉,實四肢,黃帝內經曾經說過: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因此我們的四肢手指關節是連接著我們的脾胃。

此外,十指連脾還有以下作用:

十指連脾是一種反映脾的運化功能的診斷方法,它可以幫助醫生判斷脾的虛實、寒熱、濕燥等病理變化。

十指連脾的一般規律是:手指越靠近大拇指,越能反映脾的實證;手指越靠近小指,越能反映脾的虛證。

十指連脾的一些常見表現是:手指紅腫、熱痛、硬實,表示脾有熱毒濕熱、瘀血等實症;手指蒼白、冷涼、軟弱,表示脾有寒濕、氣血不足等虛症。

所以,我們在看到手指關節的問題,在結合患者的舌象,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我們的脾胃了!

再者我們要知道一下什麼叫做:伏火。我們這裡講的伏火字面意思就是潛伏在身體中的火。他可以潛伏在我們身體中很長時間,也可以因為不同的病因引發出來。

但由於伏火的其特有的潛伏性,在其顯露出來的病症也存在一個若隱若現,時好時壞的一個病症。也就是說伏火是一種隱匿於體內的火邪,它不易被察覺,但會在一定的條件下突然發作,造成嚴重的危害。

這樣也就是為什麼這個患者會出現一個手指長泡,化膿是有是無,反覆出現的一個癥狀表現。再者就是該患者還存在著口乾,大便干,舌紅,苔黃,心煩,焦慮,面色潮紅等一派熱像的表現,可見脾開竅於口,從而患者口乾,且其苔黃膩,故而口乾不欲飲,因其內還有濕邪阻滯。

伏火和濕邪相互交接,因此形成濕熱,發於四肢,故而有著四肢皮炎,發紅,化膿,反覆出現的病症。

說完其發病機理以後,我們再說我們針對於這樣一個病症,我們又該怎麼用方葯治療,在這裡我參考這個方子:

藿香佩蘭防風黃芪生石膏黃柏,山梔子,桑枝枳殼黃連。這就是泄黃散,該方源自《小兒葯證直訣》中,其黃入脾土,泄黃顧名思義就是泄脾土。

選用此方也是為了泄去患者脾胃中的伏火,後者在使用石膏,山梔子,等藥物助其清泄其脾胃之熱,從而在其根源解決病因所在。

並且使用藿香,防風,可以升散其脾胃之火,為什麼要清降和升散互用?因為中醫認為伏火多長期瘀滯在體中,多有黏膩之性,但是祛火,不能助使得病邪祛除,易留伏熱,因此我們在消火的同時還要用一些升散的藥物,祛除其粘滯的性格。

最後在使用該藥方的同時,注重自己的手部健康,調理紫的身體,手部問題就可以很好的解決。

在運用中醫治療一些雜病的時候,我們要從整體思維出發,考慮病症的不同屬性以及背後所代表的臟器,從根源去解決問題,並且還要見微知著,從一些小細節出發,才能更好的找到病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