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脾胃是我們的後天之本,也是水谷之海,人體所需要的大部分營養物質,幾乎都來源於脾胃,也正是因為如此,才造就了很多治療脾胃病症的大家,而金元時期的醫家李東垣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他所編撰的眾多醫書,比如《脾胃論》、《蘭室秘藏》中,均突出表現了他的脾胃學說,這也為後世留下了很多治療脾胃病症的千古良方。
了解中醫的朋友都知道,中醫有專屬於它自己的一套診斷方法,那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望聞問切,而一些臨床經驗豐富的老中醫也常常只需觀察患者的臉部五官,再診一下脈,便能很好的判斷患者的病癥狀況。生活中常聽人說要想養生,得先養脾胃,而實際上,大家若是想知道自己的脾胃好不好,看臉上這幾處,便能見分曉。
1.面色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面色應該是紅潤且有光澤的,而中醫認為,這就是有胃氣的表現,但如果面部的顏色發生了改變,則稱為病色,對於脾胃虛弱的患者來說,面色大多以萎黃為主,主要與氣血不能上榮頭面有關,如果面色發黃,還伴有發脹感,那麼則可能是存在脾胃虛弱的同時,還兼有濕邪。
2.嘴唇
中醫認為,脾之華在於唇,一般來說,唇色紅潤、明亮,就是有胃氣表現,因此,唇色的變化,也能讓我們及時掌握自己的脾胃健康狀況。唇色發黃,多是由飲食內傷,同時兼有濕熱病邪鬱結在肝脾中所致,此類患者往往還會伴有精神倦怠、四肢乏力、頭暈等癥狀;如果下唇呈深紅色且晦暗無華,這也有可能與脾虛運化有關,常見食少倦怠等癥狀;若是上唇深紅,下唇淡白,那麼則與胃冷脾熱有關,常見有嘔吐、不思飲食、頭暈以及胸痛等癥狀。
除此之外,口臭、牙齦腫痛等癥狀也大多和我們的脾胃異常有關,另外,在睡覺時若是經常流口水,也可能是脾虛不攝的一種臨床表現。
那麼,在生活中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正確的養護脾胃呢?科學有效調理脾胃,需注意2點。
1.季節養生
一年有四季,那麼在不同的季節,相應的養生方式也會存在差異,尤其是我們的脾胃,往往很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現影響,因此,季節養生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在春季時,要盡量少吃一些酸性的食物,多吃甜味食品,例如山藥、香蕉、大棗等,以養脾胃之氣;在夏季,由於天氣較為濕熱,因此,也是濕邪較為多發的季節,這個時候,就應該多吃薏苡仁、赤小豆等來幫助健脾利濕,切勿貪涼;秋季時,則應以燥邪為主,此時可以多喝粥,以健脾備養秋膘;冬季氣候寒冷,最好的養生方式便是早睡晚起,平時多曬太陽,以此來驅散體內的寒邪,即為保護脾胃的最好辦法。
2.注重飲食
健康飲食其實是脾胃養生的關鍵,無論是生冷性食物,還是辛熱食品,其實都會或多或少對我們的脾胃造成影響,而人們常說,脾胃有四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撐、四怕餓。這主要是因為生的食物不容易消化,而且生冷食物大多會含有病菌,容易順著食物進入我們的體內,進而加重脾胃負擔;冷的食物很容易引起脾胃虛寒,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體內濕熱的患者會很喜歡吃冷的食物,但實際上,這樣就很容易導致脾胃運化失常,繼而引發各種病症,除此之外,由於現代人們生活節奏的改變,很多人總是吃一頓餓一頓,但其實這樣也會導致脾胃功能發生異常,不利於脾胃的健康。
【本圖文由「軒轅島」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