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統,我們身體最好的醫生

免疫系統可以保護我們自身免受外界病毒細菌的入侵,是我們身體「最好的醫生」。如果一個人的免疫力低下,相對更容易生病,而且病程時間較長。

因此,大夥往往羨慕那些不生病的人,認為他們的免疫力很強大,身體無懈可擊;但也有人認為「要長壽,就要帶點病」,經常生病的人體內產生的抗體更多,免疫力能得到增強,反而會更加長壽。那麼,這些說法到底是否正確?又該如何保證機體的免疫力呢?下面就來聊聊關於免疫力的那些事

1、免疫系統對人體的3大作用

免疫系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免疫活性物質3部分共同組成,並在人體內發揮著3種作用:

①對外防禦:幫助機體防止外來的細菌、病毒入侵。

②體內監視:及時識別和清除體內的異常細胞(如腫瘤細胞)。

③保持自穩:不斷清除受損、衰老、死亡的細胞,保持體內的凈化更新

2.免疫力有先天和後天之分

人體的免疫力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有先天和後天之分。

❏ 先天性免疫是生下來就有的免疫。這種免疫人人都有,對多種病菌都有防禦作用——比如皮膚和黏膜通過分泌黏液,抵擋大部分外來的病原體;若是病原體穿過了皮膚和黏膜到達組織深處,血液中的吞噬細胞會立刻從毛細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體附近,把它吞噬。

❏ 後天性免疫又叫獲得性免疫,是大家在生活中通過不斷接觸病原體而「鍛煉」出來的。生活中的各種病原體會刺激人體免疫細胞,分泌免疫活性物質,從而有了對抗相應病原體的能力。如患過新冠以後,人體自身就會產生應對新冠病毒的抗體。

需要注意的是,與獲得性免疫系統不同,先天免疫系統不會對人體提供持久的保護性免疫,在遇到「陌生」的病原體時,很可能無力對抗強大的入侵者,最後潰不成軍。


3、不生病vs經常生病 誰的免疫力更強?

①不生病=免疫力強?未必!

一些人從小「放養式」長大,卻幾乎從來不生病,可能的確是自身的免疫力較為強大,能夠抵抗大部分病菌的侵擾。

但還有一些人很少生病,卻可能是因為「被保護的太好了」。比如:外出時,這也不讓碰,那也不讓玩,在家更是天天對傢具等進行殺菌消毒,致力於創造一個「無菌」的安全環境。

這樣做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病菌的侵害,但同時也讓人失去了接觸病原體、合成自身抗體的機會,獲得性免疫力反而會更弱。一旦換個環境或是出遠門,很容易被陌生的病原體包圍,很可能一下子就病倒了。

②多生病=多抗體?當心得不償失

不接觸病原體,就無法合成抗體;那多接觸病原體、多生病,就能多合成抗體,增強獲得性免疫力嗎?未必!

當免疫系統長期處於「作戰狀態」時,消耗過大,沒有時間修養,反而可能導致身體全面崩盤,容易出現以下2種比較極端的狀況:

❏人體免疫力「過弱」:免疫系統因為「過度工作」而變得越來越弱,無力消滅病原體,導致生病變頻繁,且難以痊癒。

❏人體免疫力「過強」:一方面,免疫系統會把對人類沒有威脅的抗原成分誤以為是危險信號,出現過敏反應,比如花粉過敏;另一方面,當人體某些部位發炎時,免疫系統可能誤以為是病原微生物入侵了人體,進而把自身組織當成有害微生物進行攻擊,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由此看來,免疫力太強、太差都會危害到身體健康。只有保持相對穩定、平衡的免疫力才是理想狀態。具體應該怎麼去做呢?

4、掌握3招打好免疫「保衛戰」

❏ 保證充足良好的睡眠

充足良好的睡眠是保持免疫力的重要條件之一。一方面,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體內免疫細胞數量銳減。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相對於每天睡7~8小時的人,每天只睡4小時的人,血液里的流感抗體只有前者的50%。

因此正常成人應保證每天7~9小時的睡眠,老年人的睡眠時間也應該不低於6小時。如果前天熬夜了,可以利用隔天中午的午休時間,進行20-30分鐘的睡眠,這樣不僅能調節身體狀態,也能減少熬夜帶來的傷害。

另一方面,睡眠質量越高,免疫力越好。研究發現,那些睡眠質量較好的人血液中的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均明顯高於睡眠質量差的人,而這兩種淋巴細胞是人體內免疫功能的主力軍。

因此我們平時要盡量保證高質量的深度睡眠。

❏ 進行科學適當的運動

科學、適當的運動能改善中樞神經系統等功能,促進全身血液和體液循環以及新陳代謝,延緩機體組織的老化和免疫系統功能的衰減進程。

運動免疫學研究發現,適度運動會增加嗜中性白細胞、巨噬細胞以及NK細胞等免疫細胞的數量;也能加快白細胞的流通速度,提高免疫系統檢測疾病能力。

❏ 攝入充足的優質蛋白質

蛋白質是機體免疫防禦功能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物質基礎。因為對付細菌、病毒等外來侵略物的免疫球蛋白、白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等,它們的產生及構成最主要的原材料就是蛋白質。

但這並不是說飲食要以高蛋白為主,只要保證每日總熱量攝入的10%~35%來自蛋白質即可,因為長期過量蛋白質反而可能加重腎臟負擔,甚至引起骨質疏鬆

(來源:廣東衛生在線、汕頭市衛生健康局(中醫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