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髖關節置換是相對成熟的手術,據統計成功率在95%以上,雖然患者都希望100%,但還是有少數患者手術後出現了假體鬆動,脫位或者感染,手術後的頭兩年出現的鬆動,也不排除感染的可能,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有以下3個因素:
患者的因素
有4類人風險較高。
50歲以下的男性患者失敗率較高,這類患者大多不是老年人的退行性骨關節炎,而是外傷或者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繼發的骨關節炎,很多人日常活動量較大,手術後恢復了運動或者繁重的體力勞動,容易出現假體無菌性鬆動。根據一項統計,50歲以下男性在置換後的18年內,假體存活率為80-85%,也就是15-20%出現了鬆動。
55歲以下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女性患者是另一個高風險人群,15年內失敗率為25%。患者骨骼的生物活性改變和手術時出血量可能是假體鬆動的原因。雖然具體原因還不清楚,類風濕關節炎相對較複雜。
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容易引起感染,深部感染髮生在大約0.5-2%的全髖關節置換術中,佔了二次手術(翻修)的大約 7.5% ,感染多見於炎症性關節炎。例如銀屑病關節炎,服用皮質類固醇治療的患者、慢性腎功能衰竭,糖尿病、高危手術患者、以及營養不良和體質衰弱的患者。
術後康復不當的患者容易引起脫位,脫位是指人工股骨頭脫出了關節窩,手術後頭幾個月風險最大,這個時候假體還沒有長牢,有些患者在動作上不注意,蹺二郎腿,高抬腿,睡覺姿勢不正確,蹲便,不慎跌倒,都可能造成脫位,年齡超過70歲,體質虛弱,多種合併症,韌帶鬆弛的女性患者脫位風險最高,脫位後一般先進行手法複位,或者麻醉緩解肌肉痙攣進行複位,還不行的話就要進行二次手術。
假體的因素
首先是假體的設計,包括股骨頭和股骨柄的設計,它們之間的比例決定了外展時的活動角度。還有一個偏心距設計,對重建下肢長度和外展肌力臂非常重要,偏心距過大會導致軟組織張力高引起疼痛和大轉子滑囊炎,偏心距小又會影響步態,行走易疲勞。加速內襯磨損。還有一個問題是骨水泥的使用,雖然現在有些觀點認為骨水泥可能帶來鬆動,但對於65歲以上,骨量差,骨質疏鬆,有骨缺陷的患者,還是建議使用骨水泥固定。年輕患者可以考慮不用骨水泥。
醫生的因素
目前人工髖關節的假體有多種,手術方案也是因人而異,選擇醫生其實比選擇假體更加重要,手術中安裝的位置,方向,角度,都會影響到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和存活率。醫生的經驗在其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人工髖關節置換是一種量身定做的手術,醫生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最恰當的手術方案,例如年輕的患者按理說更適合全陶瓷關節,它的使用壽命最長,但如果是重體力勞動者,身體發生勞損和碰撞的可能性大,就要考慮陶瓷關節的特性,雖然破碎的案例很少,但陶瓷畢竟沒有金屬堅固。
總而言之,做過越多台置換手術的醫生,脫位鬆動率和併發症的可能性越低,患者傷口小,出血少,恢復快,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也越長,手術成功率高。
醫學科普,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