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科普 | 總把大便"憋回去",會增加患癌風險!

看完下面這段話,如果你正好可以對上號,那一定要仔細閱讀後面的科普;但如果你沒有對上號,身邊卻有小夥伴能夠對上,請務必將這篇科普分享給ta...

有一個「夢魘」,隨時隨地可能上演,而且難以逃過,那就是——內急!比一般內急更糟糕的是——突然想大便!很多人不敢出遠門,或者只去一些大型商超,原因只有一個——隨時隨地找到衛生間!


很多小夥伴在遇到「大便問題」時,會感到難以啟齒,從而閉口不談,但實際上,大便和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因此,關於「大便的學問」,值得我們好好研究一下!

出現腹瀉要當心!

想想我們在腹瀉時狂奔到廁所時的感受,就可以理解那些因為怕找不到廁所而不敢出門的人了。之所以會有人說一有大便就憋不住,是因為他們一旦出現便意,往往都是腹瀉!然而,腹瀉是一種典型的不健康的表現,不可輕視。

腹瀉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

急性腹瀉起病急,病程短,往往與人體內慢性病關係不大。

大多為食物中毒、不潔飲食、腸道感染、濫用藥物等所致。通常在進食後 24 小時內發病,每日排便次數可達十次以上,大多為糊狀或水樣便。

慢性腹瀉起病慢,病程長,往往與人體內慢性疾病有很大關係。主要表現為每日排便次數增多,大多為稀便。慢性腹瀉可能由慢性感染、吸收不良、腫瘤等引起。


注意,腹瀉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癥狀。

無論是急性腹瀉還是慢性腹瀉,都需要及時就診,明確病因。同時,還需要遵醫囑,糾正腹瀉所致的失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失調,日常需改善不良飲食和作息習慣。

每天大便幾次才正常?

糞便含有食物殘渣、大量細菌、脫落的腸上皮細胞等,是食物在體內經過消化的最終產物。正常人的排便會經歷便意和排便 2 個過程,當大便進入直腸,使直腸內壁受到壓力刺激後將信號傳送至大腦皮層,從而產生便意。正常情況下,排出的大便應是呈黃褐色圓柱形的軟便。

正常情況下,人排大便的頻率為每周 3 次至每日 3 次,糞便量大約 100-200 g/日,含水量 60%-85%。

為何大便"憋不得"?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緊急事宜與便意相撞,比如手頭還有緊急的工作沒有處理完,考試時不允許上廁所或廁所人太多,排不上號等情況,此時不得不憋住大便,憋一會可能會暫時將大便「憋回去」。然而,被「憋回去」的大便,都去了哪裡呢?

被「憋回去」的大便會存在腸道里,被腸道再次吸收,當中含有的水分會減少,從而導致大便體積變小,便意也就會隨之減弱或暫時消失,久而久之很多人會習慣這種「延遲排便」的模式,殊不知,憋大便對人體的傷害是十分巨大的!

1.便秘

被憋回去的糞便中的水分會被吸收地更加徹底,導致糞便變得干硬,加上在腸內停留過久,從而引發便秘。

2.心源性昏厥

正常人在便秘時,都會大力排便,此時可能出現憋氣情況,如果心血管病患者因憋大便引發便秘排便困難,憋氣可能引發呼吸困難,腦供血不足,從而發生心源性昏厥。

3.致癌

除了會重新吸收大便中的水分,其中的有害物質也會被腸道再次吸收,久而久之可能會導致機體內有害物質過多,出現頭暈、乏力、精神不振、食慾減退等癥狀,嚴重可增加腸道惡性病變的風險,引發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