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胃健康」長假後上班不煩躁,一碗糖水清心又潤燥

一轉眼,國慶長假已到尾聲,上班族一想起要開始上班,多少有些心煩氣躁。恰巧明天是寒露,氣溫開始逐漸由熱轉涼,根據中醫順應四時養生原則,秋冬養生宜「養收」「潤燥」,今天就給大家講講這一話題。

01

秋季養生要潤燥

燥為秋季的主氣。秋季天氣收斂,氣候乾燥,失於水分滋潤,自然界呈現一派肅殺之景象。燥氣太過,傷人致病,則為燥邪。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燥勝則干。」燥性乾澀,易傷津液,如口鼻乾燥,咽干口渴,皮膚乾澀,甚則皸裂,毛髮不榮,小便短少,大便乾結等。

燥易傷肺,肺為嬌臟,喜清潤而惡燥,開竅於鼻,且肺直接與自然界大氣相通,燥邪多從口鼻而入,故最易損傷肺津,從而影響肺氣之宣降,甚或秋燥傷肺絡,出現乾咳少痰,或痰黏難咯,或痰中帶血,甚則喘息胸痛等。由於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津耗傷,大腸失潤,可見大便乾澀不暢等症。

秋季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人們的情緒容易產生波動,也出現心情煩躁的情況。

02

秋季養生如何潤燥

選用藥食同源的清補之品

飲膳正要》載:「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秋季燥氣為主,燥易傷津,故飲食宜潤燥、補肺、養陰、多酸為主,多數蔬菜、水果等有滋陰潤燥、清熱通便之效,另外也可多吃些蜂蜜、百合、麥冬、蓮子、芝麻等清補之品,以順應肺臟清肅之功。

少食辛辣煎炸食品

少食辛辣煎炸食品,以免助燥傷陰,同時室內要保持一定濕度,適當補充體內水分,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飲用時要以少量、多次、緩飲為原則。為防皮膚乾燥,可塗擦各種護膚霜;口唇乾裂者可塗潤唇膏。

調暢情志

秋季,正是陰陽之氣轉換的時節,再加上萬物凋零,容易使人出現情緒低落、憂鬱、惆悵,最易出現抑鬱症。古代文人的詩詞歌賦,很多都是以悲涼的情懷詠嘆秋季。柳永雨霖鈴》謂「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因此,秋季要注意調節情志,《黃帝內經》對於秋季的精神調攝著墨最多,《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保持情緒穩定,平心靜氣,才是順應秋季的做法。比如,可以多去戶外運動,觀賞風景,或者聽一些輕鬆愉快的歌曲,適當的運動發泄自己的壓力。

調節起居

寒露後晝熱夜涼溫差較大,應隨時增減衣服,以防止秋涼感冒。為了提高人體在冬天的禦寒能力,呼吸道抵抗力較弱而易患氣管炎的人們,應特別進行秋季鍛煉,保證機體順利地從夏熱與秋涼「接軌」,以提高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與抗寒能力。另外,秋季早睡早起有利於收斂神氣,使肺不受秋燥的損害,保持充沛的活力。

滋陰清心安神良藥——百合

秋季養生要善用藥膳,其中當數滋陰清心安神的良藥——百合。百合入葯最早始於東漢的《神農本草經》,中醫認為百合性寒,味甘,入心、肺二經,能養陰潤肺、清心安神。中醫臨床上用百合入葯治病的處方很多,最經典的就是張仲景百合病所用的「四方」,如百合知母湯、百合滑石代赭湯、百合雞子湯、百合地黃湯等。百合,《中國藥典》記載:百合性寒,味甘,歸心、肺經,能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用於陰虛久咳、痰中帶血、虛煩驚悸、失眠多夢、精神恍惚。

食療方推薦

百合蓮子雞蛋糖水

材料:干百合10克、干蓮子10克,雞蛋1隻,冰糖適量。(1人份)

做法:百合與蓮子洗凈後泡發,加清水煮半小時,加入雞蛋黃煮熟,再加適量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清心安神,滋陰潤燥。

適合人群:心火上擾、陰虛燥熱者,常見心煩易怒、失眠多夢、口舌生瘡、口腔糜爛、小便短黃、舌紅苔少或燥。

百合性寒,味甘,入心、肺二經,能養陰潤肺、清心安神;蓮子性平,味甘、澀,歸脾、腎、心經,能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雞蛋黃性平,味甘,歸心、腎、脾經,能滋陰潤燥,養血熄風;兩者與百合搭配,加強清心安神的作用,適合心火上擾、陰虛燥熱的失眠者食用。

內容來源:經絡拍打保養微信公眾號

整理編輯:中西醫結合護理雜誌社

通訊員:孫磊 秦沙沙 李金環 王晶晶 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