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橫骨穴

橫骨穴屬足少陰腎經是沖脈、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具有益腎助陽、澀精舉陽,清熱利淋、通利下焦之功效,根據其穴性,現臨床常用於治療西醫學中的膀胱痙攣、膀胱麻痹、尿道炎尿瀦留睾丸炎、性功能減退、盆腔炎、附件炎、月經不調,子宮內膜炎等。

本穴首見於《脈經》:「尺脈浮,下熱風,小便難……針橫骨、關元瀉之」。橫骨恥骨之古稱,此穴在橫骨上緣,谷穴同名,故名橫骨。別名下極、屈骨、髓空、下橫、曲骨端、髓孔。

【定位】

在下腹部,臍中下5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見下圖

圖來自梁繁榮王華主編的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針灸學新世紀第四版

【解剖】

橫骨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層、錐狀肌、腹直肌、腹股溝鐮(聯合腱)、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有腹壁下動、靜脈及陰部外動脈。布有髂腹下神經的分支。

【針刺時針尖經過組織】

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

【取穴方法】

仰卧位。當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旁開中線0.5寸處取穴。

【主治病證】

1、少府脹痛;

2、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陽痿等泌尿生殖系統疾患;

3疝氣;

【操作方法】

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脹感,可擴散至小腹及外生殖器部。

注意:橫骨穴針刺前排空小便,並緩慢下針,以免刺傷膀胱。可灸。

【常用配伍】

1、配中極、陰陵泉、三陰交,治小便不利、遺尿。

2、配腎俞、關元,會陽、陰谷,治遺精、陽痿。

3、配關元、氣海、腎俞、三陰交,治閉經。

4、配支溝、足三里命門,治便秘。

【日常保健】

橫骨穴位置在下腹部,根據中醫「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理論,刺激橫骨穴有助於改善穴位局部病症,可輔助治療小便不利、遺尿、遺精等泌尿生殖系統病症。具體方法: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從上向下推磨橫骨穴3~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