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健康和理想身材的渴望,促使越來越多的肥胖者投身減重。然而,很多人在減重的道路上摸爬滾打,卻仍與目標遙遙相望。事實上,掌握科學減重的方法,才是破解肥胖難題的關鍵。
1
緩解夜間飢餓感
「白天自控力強,傍晚卻漸漸失控」,這成為很多成年人在健康體重管理方面面臨的一大挑戰。這一困境主要是因為夜晚飢餓感增強。夜晚食慾失控並非單純因意志力薄弱,而是生理、環境、行為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隨著夜幕降臨,促進食慾的胃飢餓素大量分泌,而抑制食慾的瘦素水平下降,形成「雙重飢餓信號」;白天累積的工作壓力,使得糖皮質激素、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分泌在夜晚達到高峰,驅使身體渴望高能量食物;熬夜、失眠引發的晝夜節律紊亂,導致褪黑素分泌推遲,進一步促進夜間加餐的衝動。
緩解夜晚失控的飢餓感,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首先,優化晚餐結構,增加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和低脂優質蛋白食物(如雞胸肉、豆腐)的攝入量,延緩胃排空速度,從而獲得持久的飽腹感。
其次,減少食鹽的攝入量,減少鹹味對大腦飢餓中樞的強烈刺激。
最後,正確飲水也很重要。小口慢飲50~100毫升水,能有效減輕飢餓感。
另外,如果睡前飢餓感特彆強烈,不妨補充一點健康小零食,比如1根小香蕉、1個中等大小的蘋果、1杯低脂或脫脂的酸奶(或牛奶)、1個水煮雞蛋等。這些食物能幫助我們穩定情緒,有助於增強飽腹感,抵禦夜間飢餓感的侵襲。
2
突破減重平台期
明明吃得很少,但體重總是居高不下。相信這是不少朋友減重時遇到的又一大困難。實際上,減重期間,體重並非一條直線持續下降,而是會經歷多個平台期。這是因為當減少能量攝入一段時間後,身體會啟動「節能模式」,降低基礎代謝率,讓機體能量達到一個新的平衡狀態,從而導致體重減輕的步伐停滯。
要突破平台期,就要給予身體新的刺激,重啟身體的代謝引擎,從而撼動穩定的體重。
第一,告別那些極端減肥法,選擇科學減重法。
第二,重新評估飲食方法和運動模式,堅持均衡膳食,交替進行不同的運動方式。以限制能量飲食為例,可以在現有飲食能量不變的基礎上,增加蛋白質的比例,適當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還可以增加膳食纖維、維生素B的攝入量,加速體內的新陳代謝,從而儘快走出減重平台期。
3
破解體重反彈魔咒
減重難,維持減重成果更難。研究發現,絕大多數肥胖者在減重後2年內,減掉的體重就會反彈50%以上;減重5年後,減掉的體重會反彈80%以上。減掉的體重會隨著時間推移慢慢反彈,這被稱為「溜溜球效應」。
身體似乎對「高體重」狀態有著某種固執的偏好,這是因為人體內的脂肪細胞存在著一種「肥胖記憶」。減重後的脂肪細胞雖然體積縮小但數量不變,這種體積的收縮會引發脂肪細胞內外壓力的變化,進而通過炎症反應和分泌脂肪細胞因子等一系列機制引發體重反彈。
此外,很多減重者在達成階段性目標後,大腦中會錯誤地發出「放鬆」的信號,使他們又恢復到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一旦恢復既往飲食,脂肪細胞就會迅速吸收超過正常水平3倍的能量,進一步蓄積脂肪。
體重維持是減重後的又一大挑戰。要想成功保持,需要科學的減重方法和堅強的意志。身體對體型有著記憶力,因此,在減到標準體重之後,減重者還應至少花3個月來鞏固減重成果。
在維持體重的階段,養成以下好習慣能幫助減重者有效破解體重反彈的魔咒:每天測量體重,計算食物能量,稱量食物分量,提前規劃三餐,少吃自助餐,抵制零食誘惑,多吃飽腹感強的食物,適當延長運動時間,鍛煉肌肉,不忽略早餐。同時,經常食用新鮮蔬菜、水果、穀物和深海魚類,採用健康烹飪方式。以上方法能夠調節腸道微生物,減少氧化應激,改善身體的炎症反應,從而穩固減重效果。
健康體重管理是長期工程,要想打贏這場持久戰,要建立「認知-行為-環境」三位一體的支撐系統。
在認知上,接受體重的正常波動,培養對食物和飢餓的理性認知。
在行為上,養成可持續的飲食、運動、睡眠習慣。
在環境上,打造健康廚房,減少環境誘惑;積極加入減重社群,汲取社會支持力量。有堅定的信念加上有效的方法,大家就能擁抱健康而輕盈的人生。
免責聲明:圖文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文章內容不代表平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