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見習記者 戴凱霖
近日,「瘦身」成為朋友圈熱詞。從官方「支招」,到個人分享,「體重管理」掀起了一陣陣消費熱潮。
這場覆蓋健身、消費、食品、醫療、電子設備等多領域的萬億級經濟浪潮,「新經濟引擎」來了嗎?記者走訪健身房、輕食店、體重管理中心,探尋體重管理熱如何催生「瘦身經濟」。在「減肥熱」商業營銷鋪天蓋地的背後,大家又該如何正確減重?
年輕人下班後在健身房鍛煉 見習記者 戴凱霖 攝
線上線下掀起「瘦身熱潮」
打開社交媒體,大數據自動推送「水泥封嘴」套餐、598元包月的低脂餐、包月健身卡、暢遊季度卡……杭州線下各大健身房、瑜伽館、游泳館等場所迎來顧客高峰,針對體重管理的專項課程備受市民青睞。與此同時,線上健身平台也迅速崛起,許多網友通過直播課程、在線教練指導等方式在家中進行鍛煉。
「今年,我們的減肥課程報名人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三倍,尤其是針對上班族和學生的『碎片化健身』課程非常受歡迎。」在杭州黃龍時代廣場,after work健身館經理「趙哥」告訴記者,3月以來,報名的學員已經達到50名。「上班族居多,他們工作繁忙,長時間伏案工作,很容易出現亞健康問題,所以通過運動促進健康是很多人的選擇。」
一旁,剛結束健身的李先生告訴記者,春節後,他的血糖、血脂等各項指標都已經超出健康範圍,於是立刻在公司附近尋找健身房,又在電商平台購買了一塊智能手錶,並下載app購買了會員。
「先是把運動所需要的運動鞋和套裝配置齊全,然後在app里的智能減脂計划上記錄體重、看推薦食譜。」李先生說,他身邊許多同事都一步到位充了app年卡,還買了不少攜帶型健身器械。「我有個同事的體重指數(bmi)快到了超重臨界值,為預防肥胖,就在家裡『雲健身』跟煉。」
深夜的健身房 見習記者 戴凱霖 攝
據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最新發布的《每周消費觀察調研報告》顯示,「體重管理」在京東的關聯搜索量同比增長2.3倍,其中,體脂秤、黑咖啡、益生菌等成為關聯熱搜商品。在健身品類中,「小而美」的健身裝備走紅,葯球銷量暴增9.6倍、筋膜球銷量增長5.1倍,攜帶型居家器械如律動機、拉力器也廣受歡迎,消費者健身需求向碎片化、居家化方向發展。
科學控卡,輕食消費升溫
早上7點,杭州濱江區低卡實驗室的廚房已亮起燈光。00後創業人林可欣正和團隊一起準備當天的「控卡套餐」——香煎雞胸肉配羽衣甘藍、雜糧飯糰搭牛油果醬,每份精確標註328大卡。
「我們現在每天要準備200多份控卡餐,西藍花和羽衣甘藍的進貨量是去年的三倍。」她抹了把汗說道,這家開在寫字樓群中的輕食店,如今已成為周邊白領的「減肥食堂」。
菜單上,每道菜都標註著精確的卡路里數值:無糖麥片350卡、代餐奶昔200卡、即食雞胸肉115卡、298元的「一周刷脂套餐」和15元一袋的零糖蛋白棒……其中,招牌產品「358大卡套餐」包含香煎龍利魚、雜糧飯和油醋汁沙拉,定價38元,日均銷量超過150份。
林可欣和團隊準備食品 受訪者供圖
店內,顧客張曉婉向記者展示起手機里的「三件套」:輕食店小程序記錄每日攝入、運動手環監測消耗、健康app生成盈虧報告。「上周數據告訴我蛋白質攝入不足,現在點餐會特意加份牛肉。」她點開app上的環形圖表說道。
林可欣說,顧客這種需求催生了輕食產業的升級,自她開業半年來已積累4000多名會員,三月份營業額已突破12萬元。「下一步我們想參考上海『麥田輕廚』推出的ai營養師服務模式,用戶掃碼輸入身高、體重、運動習慣,系統自動生成個性化餐單,同時在每份餐食傷標註『飽腹指數』和『營養均衡度』。」
「瘦身熱」下的冷思考
從線上健身app的爆火到線下輕食店的遍地開花,「瘦身經濟」正在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
業內人士表示,國家層面對於體重管理的重視,不僅體現在政策層面的引導和扶持上,更在於加深了全社會對於健康生活方式和體重管理的認知,為整個行業領域帶來了新商機。在這一背景下,人們對於營養食療、健康飲食的需求日益增強,為健康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相關機構預測,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達4.08萬億元,這顯示出體育經濟蓬勃發展的強勁勢頭。民間活動方面,各類村ba、村超、馬拉松活動,讓「健康生活」的概念逐步滲透。與此同時,健身概念股和減肥概念股紛紛迎來大漲。
然而,在這場看似繁榮的市場背後,不少健身達人也提出了冷靜思考:減肥熱的背後,究竟是健康意識的覺醒,還是新一輪的焦慮消費?
此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明確表示,體重管理不是一兩年就能夠見到成效的,而是需要持續推進。
「減肥的核心應是健康,而非單純的體重數字下降,真正的體重管理需要科學的方法和持之以恆的努力。」紹興第二醫院體重管理中心陳燁君告訴記者,從目前的就診人群來看,年輕群體增多,但也不乏兒童青少年、老年人群,不難看出,我國減重需求人群仍然龐大。
「均衡的飲食、適量的運動和良好的作息,才是長期維持健康體重的基石。此外,心理健康同樣不容忽視。減肥過程中的挫敗感、身材焦慮等問題,需要得到及時疏導。」日前,紹興第二醫院體重管理中心嘗試以個性化定製、多元化手段,積極改變肥胖患者生活方式,通過非藥物、非手術的方式,達到預防、逆轉和康復的體重管理目標。
陳燁君提醒,面對琳琅滿目的減肥產品和服務需保持清醒。一方面,應警惕誇大宣傳,尤其是那些承諾「快速見效」的方案。另一方面,對於需要醫療干預的人群,務必選擇正規醫療機構,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制定方案。
(來源:潮新聞客戶端)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